近两年来,阳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坚持科学跨越建设幸福阳春”的核心任务,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阳春在粤西地区率先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1亿元,同比增长15.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04亿元,同比增长43.7%,增速创历史新高。全市综合增长率在全省66个县(市)排名由2010年的第17位跃升至2011年的第3位。今年1—10月,全市经济发展继续高歌猛进: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9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9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2%、20.8%。
1 解放思想 探索发展之路
阳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切入点,把阳春的发展放在粤西乃至全省范围内来审视和谋划,不断探索阳春跨越式发展路子。
阳春市在2011年召开的阳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围绕‘坚持科学跨越建设幸福阳春’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工业富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科教兴市、品牌立市、生态逸市’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广东钢铁水泥基地、环珠三角现代农业基地、国内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和宜居宜业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富裕美丽和谐幸福新阳春,加快在粤西地区率先崛起”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2012年,该市又明确提出了“创建广东省园林城市,加快阳春实现绿色崛起”的发展目标。实践证明,这些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富有阳春特色,更符合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
同时,该市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逐步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完成大部制改革,全市党政工作部门精简比例为28.2%,党政群工作机构调整比例为71%。深化政府系统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减少行政许可事项96项,减幅达42.6%;减少非行政许可事项52项,减幅达54.2%;改变管理方式事项11项。作为阳江市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阳春市围绕镇级机构改革、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村级民主管理方面作了有效的探索,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验做法在阳江市得到大力推广。
2 提速增效 经济跨越发展
阳春市坚持把壮大堆头、提升质量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着力点,突出“三联动、三带动”,加快转型升级,力促经济发展快中求好、又快又好。
抓第一、二、三产业联动。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6.4︰44.0︰29.6调整为目前的20.4︰44.8︰34.8。一是做强第二产业。重点扶持发展钢铁、水泥、机电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机械装备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和增速均居全阳江市首位。二是做优第一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南药、蔬菜、蚕桑、花卉、苗木、生猪、水产等特色农业,母猪存栏量、仔猪外销量、桂花鱼苗年输出量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三是做旺第三产业。重点扶持发展旅游业、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和房地产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增速较快。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7亿元,同比增长17.1%。
抓项目、招商、服务带动。一是推进大建设。总投资70亿元的阳春新钢铁环保技改搬迁项目一、二期建成投产,是阳江市首家年产值达100亿元的大企业。总投资15亿元的阳春华润水泥项目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启动建设。总投资30亿元的阳春海螺水泥项目一期生产线完成总工程量的70%,将在2012年底建成投产。凌霄岩风景区综合整治项目一期工程竣工,阳春国际温泉养生度假村等旅游及配套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二是实行大招商。2011年以来,全市共引进项目197个,合同投资总额621.6亿元。三是强化大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强市投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实行“一条龙窗口、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运作机制,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和投资者办实事、解难题。
3 统筹城乡 打造宜居环境
阳春市坚持把城乡共建、建管并重作为建设宜居阳春的着重点,以创建广东省园林城市为抓手,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城市品位和综合承载能力。
委托专家修编完善市区“一江两岸”魅力风情长廊、河东商贸中心和现代化商住旅游文化区、河西现代商住区“三大板块”详细规划。把全市16个镇(街道)划分为工业优先发展镇、工农并举重点发展镇和优先保护生态发展镇三大主体功能区,加快推进镇(街道)总体规划修编。
坚持“多元投入、富有特色”,大力推进城乡建设,促进功能集成、人口集中、产业集聚。2011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6.3亿元,其中城镇投资81.6亿元、农村投资34.7亿元。市区建成东湖公园生态绿道、污水处理厂二期、漠阳江四桥等项目,铺开大华岭绿道、阳春大道二期、漠阳江五桥等项目建设。石望、永宁等偏远山区镇和岗美、春湾等中心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建成村委会通自然村硬底化道路175公里和农村候客亭114个,云阳高速公路阳春境内项目、省道113线和县道603线阳春段改造工程正加紧建设。全面完成2010年“9•21”特大洪灾水毁农田垦复和公路、桥梁、水利设施修复或重建等工程,建成镇垃圾中转站13个和自然村垃圾池3059个。新增造林面积9.5万亩,建成生态景观林带246亩,森林覆盖率为64.1%。加强漠阳江和各河流的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依法取缔“十五小”违法企业65家,限期整改排污企业232家。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百日整治行动”和“清洁城乡,绣美阳春”工程,使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有机统一;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加强镇村环境卫生制度建立,使镇村环境更加干净、整齐、有序,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
4 以人为本 注重普惠民生
阳春市坚持把普惠民生、促进和谐作为建设幸福阳春的核心点,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医卫、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建市民族希望学校、云凌小学、9个镇(街道)中心幼儿园,阳春一中、二中、实验中学教学宿舍楼建成交付使用,撤并岗美中学,启动春州小学、市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新建市人民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市中医院内科住院楼和2个镇卫生院住院综合大楼,市人民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综合大楼和一批镇级卫生院住院综合楼正加紧建设。市图书馆综合大楼、市广播电视播控中心大楼建成,309个行政村建起农家书屋,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0万平方米。
以每年承诺的民生十件实事为抓手,改善民生环境,提高民生质量,确保如期向人民群众兑现,努力让城乡每个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011年,全市财政民生投入16.3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总量的75.4%。一是关注热点民生。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8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1.3万人,实现转移就业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9%以内。圆满完成2010年“9•21”特大洪灾灾后重建工作,1132户全倒户在2011年春节前全部入住新居。全面完成华侨农(林)场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及解决饮水难、住房难、出行难等解困改革任务,得到省、阳江市的充分肯定。二是解决底线民生。投入扶贫开发“双到”帮扶资金2.32亿元,新增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88个,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2732户,72条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三是健全社保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一体化管理,2011年、2012年的参保率分别达100%和115.3%。
5 狠抓党建 强化组织保障
阳春市坚持把固本强基、强化作风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点,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坚持科学跨越、建设幸福阳春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圆满完成市、镇、村三级换届选举,选好配强各级班子。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强市县领导班子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加强“五好”领导班子建设,各级党组织的继承创新、领导科学发展、干事创业、做群众工作和调查研究能力明显提高。抓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后进村整顿、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后进村整顿经验做法在阳江市村级基层组织工作会议上得到推广介绍,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经验做法被广东组织网宣传报道。实施村级后备干部“春苗”、“大学生村官”、“技能村官”工程,“春苗”工程被评为2011年阳江市组织工作十大品牌之一。
以创建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示范县为契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好用好在一线工作中表现突出、考核实绩显著的干部,形成了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全市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调查从2009年至2011年连续居阳江市首位,2011年换届实现零投诉、零上访、零违纪“3零创建”目标,被阳江市评为全市唯一的换届风气先进县。
去年全市开展“整顿机关作风”活动,今年全市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和“效能建设年”活动,修订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并联审批制等十项制度,不断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机关效能和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干部工作能力明显提升、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工作纪律明显增强。近两年来,阳春市共对26名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进行了问责。
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阳江市首建重点领域重点岗位中层干部“以案说纪、以案说法”培训班,以典型案例教育党员干部。2011年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网上举报378件,立案查处134件,党纪处分82人,政纪处分18人,通过办案挽回经济损失2300多万元。
东方风来春满眼!阳春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阳春市广大干部群众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全市上下正以昂扬的斗志、冲天的干劲、扎实的作风和崭新的面貌,奋力开拓创新,加快率先崛起,为建设幸福阳春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