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料汇编 > 正文

阳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文章发布日期:2014-01-21 13:27:10     作者:yjsh6688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阳东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承上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导向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对促进阳东在加快发展转型中升级,推动“三化一业”协调发展,打造宜居城乡,建设“富民强县、幸福阳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纲要根据省、市的规划要求和《中共阳东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阳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三化一业”,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成功应对了国际经济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7.87亿元(2010年为预计数,下同),比2005年翻一番,增加74.15亿元,年均增长15.6%,超出“十一五”预期目标1.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9412元,比2005年增加16729元,年均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0.1:43:26.9,优化为2010年的22:53.1:24.9;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增加,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0年总额达60.66亿元,比2005年增加47.84亿元,年均增长3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1亿元,比2005年增加3.71亿元,年均增长24.2%

2、工业经济较快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县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采取有力措施帮扶企业克服融资、营销等困难,全县工业经济持续发展,预计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33.07亿元,比2005年增加165.45亿元,年均增长24.1%,超额完成“十一五”预期目标。

3、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生产战胜低温霜冻、暴雨洪涝、超强台风等特大自然灾害,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5.88亿元,比2005年增加20.86亿元,年均增长3.4%;农民人均纯收入6932元,比2005年增加2321元,年均增长8.5%,比“十一五”预期目标超出3.8个百分点。全县粮食总产量14万吨,五年基本持平。

4、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县特色旅游业活力显著增强。“十八子”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阳江温泉度假村和东平旅游区等景区景点不断完善,旅游吸引力明显提高;阳江温泉度假村、碧桂园凤凰酒店等“五星级”品牌效应凸现,商务会议、运动休闲和餐饮娱乐消费等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成了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五年来共接待游客655.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2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 %18%2010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4503万美元,比2005年增加3008万美元,年均增长24.7%;外贸出口总额2.6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1.15亿美元,年均增长12.5%

5、城乡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

蝶岭500千伏输变电站和惯平220千伏输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营,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塘麻、大合公路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广雅路、新工业大道和东风四路改造工程顺利推进。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升级加快,通信设施不断健全。滨海新城、龙山公园等项目建设工作扎实开展。阳东碧桂园、阳东半山国际酒店和阳东二中开发建设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中惠沁林山庄开发初具规模。城镇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镇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工程圆满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城镇化水平达到44.52%,宜居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

6、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010年,我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2‰,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文化、体育、环保等各项事业稳定发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亿元,比2005年增加23.95亿元,年均增长20.2%。双拥工作成效显著,创建为“省双拥模范县”。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和谐阳东建设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专栏1   阳东县“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序号

   

2005

“十一五”目标

“十一五”完成情况

2010

年均增长(%

2010

预计

年均增长

%

经济发展

 

 

 

 

 

1

GDP(亿元)

53.72

104.00

14.0

127.87

15.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16.16

21.60

3.5

28.15

5.1

 

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

23.11

54.30

19.6

67.89

21.8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14.45

28.10

16.0

31.83

14.4

 

三大产业比例

30.14326.9

20.852.227

 

2253.124.9

 

2

人均GDP(元)

12683

22300

13.5

29412

15

 

农业总产值(亿元)

25.02

32.60

4.0

45.88

3.4

 

工业总产值(亿元)

67.62

198.00

24.0

233.07

24.1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2.82

21.50

12.4

60.66

36.5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1.90

 

 

5.61

24.2

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6.8

27

160

24.9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6.25

28.80

13.0

40.2

20.2

5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1.45

199

6.5

2.6

12.5

6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1495

2407.00

10.0

4503

24.7

7

城镇化水平(%

 

50.00

 

44.52

 

社会发展

 

 

 

 

 

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611

5500

4.0

6932

8.5

9

城镇登记失业率(或城镇调查失业率)(%

 

3.00

 

2.75

-1.6

10

转移农业劳动力累计(万人)

0.65

 

 

1.5

23.9

11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0.00

 

 

 

12

城镇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100

 

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100

 

14

常住人口(万人)

 

47.28

0.7

 

 

15

人口自然增长率(‰)

6.37

7.00

 

7.22

 

16

平均期望寿命(岁)

 

 

76.00

 

 

资源环境

 

 

 

 

 

17

万元GDP耗能(吨标煤)

 

 

 

0.338

 

18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70.00

 

50

 

19

森林覆盖率(%

 

 

 

47.7

 

备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指标的绝对值为当年价,增速按不变价计算。

(二)发展环境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阳东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提质、争当粤西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关键时期,发展任务相当繁重。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抢抓机遇,推动阳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当前,国际、国内大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但应对的挑战和压力也不断加大。

1、发展的机遇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增长大变革、大调整中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我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区域合作空间进一步扩展,为我县开拓国内市场及保持经济长期较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我县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机遇和有利条件。

从国内外环境看,一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强力支撑下,国内经济出现止跌企稳回升势头,为我县谋求新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大环境。二是省政府采取战略性举措扶持推动全省经济稳步发展。我省推出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升级和发展民生事业,为我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尤其是国家出台《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省实施“双转移”战略,并编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支持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发展,为我县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产业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从我县自身发展看,县内自身发展积聚着巨大发展潜力。一是我县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经过建县(区)21年的努力,全县生产总值增长了19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47倍,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为我县加快发展积蓄了强劲的动力。二是我县有良好的发展优势。在国家土地政策日益收紧,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下,阳东有省级的广东阳东经济开发区、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产业转移工业园、阳江核电等土地和电力资源,发展载体和能源优势明显,承载产业转移能力较强。三是我县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阳东发展的好路子。多年来,我们不断调整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和实践阳东科学发展之路,提出了《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建设“三化一业”协调发展的宜居创业新城的决定》,对推动阳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重要战略部署,指明了方向。四是县内经济发展氛围浓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同心协力,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凝聚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勇于改革的决心更加坚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为实现阳东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面临的挑战

从国内外发展环境看,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未消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然脆弱。二是外商投资有减少趋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持观望和消极态度,这对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招商引资带来不利的因素。对我县以出口为主的五金刀剪业而言,生产压力增加,出口难度更大。三是国内市场压力增大。受国际环境影响,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下降,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放缓,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困难。

从我县自身发展看,一是经济总量少,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偏大,工业发展水平偏低,集聚度不高,大型生产性项目较少,经济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农业大而不强,未能形成产业化,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未能形成规模,产品附加值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服务业仅处于起步阶段。二是城市竞争力不够强。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政府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三是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事业薄弱,人均收入和民生福利水平仍然不高,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比较缺乏,人才储备明显不足。

二、指导思想、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商旅旺县、科教兴县、环境立县”发展战略,在加快发展转型中升级,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特色旅游产业“三化一业”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生态环境,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建设“富民强县、幸福阳东”。

(二)发展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积极把握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意识,坚定不移地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在加快发展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大力推动经济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在发展中转型升级。要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突出现代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兴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五金刀剪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产业。优化发展农业。大力推动海洋综合开发。

二是坚持大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要着眼于解决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大力统筹城乡发展与区域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县城的辐射作用,强化中心镇的带动作用,推动各镇区优势互补、互动发展。

三是坚持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努力稳定和促进就业,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全覆盖,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快建设符合县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同步。

四是坚持大力推进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提升文化软实力。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积累和开发人才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阳东。

五是坚持大力推动绿色崛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决定》提出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我县“十二五”时期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发展指标。按照尽快赶上全省总体发展水平的要求,到2015年末,全县生产总值258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五年年均增长15.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2%17.5%1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8:58.9:28.3。人均生产总值达57800元,年均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亿元,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8亿元,年均增长18%。外贸出口总额4.58亿美元,年均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8300万美元,年均增长13%

——社会发展指标。“十二五”期间,我县人民生活水平将有大幅提高,全县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420元,年均增长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覆盖率90%以上;全县城镇化率为55%;力争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预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左右,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6岁。

——资源环境指标。以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为目标,到 2015年,预期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空气质量达到Ⅱ级以上天数占全年比例95%以上;近岸海域水质保持一、二类水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4.7%以上,努力将我县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在发展规划、交通网络、产业体系、民生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互联对接,因地制宜、狠抓落实,把阳东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专栏2   阳东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表

序号

   

2010

“十二五”时期目标值

 

2015

年均增长

%

经济发展

 

 

 

 

 

1

GDP

亿元

127.87

258

15.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28.15

33

3.2

 

 

第二产业

亿元

67.89

152

17.5

 

 

第三产业

亿元

31.83

73

18

 

 

三大产业

比例

 

2253.1

24.9

12.858.9

28.3

 

 

2

人均GDP

29412

57800

14.5

 

 

农业总产值

亿元

45.88

59

3.5

 

 

工业总产值

亿元

233.07

638

21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60.66

170

23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5.61

12.8

18

 

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4.9

26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0.2

92

18

 

5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2.6

4.58

12

 

6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4503

8300

13

 

7

城镇化水平

%

44.52

55

 

 

社会发展

 

 

 

 

 

8

农民人均纯收入

     6932

11420

10.5

 

9

城镇登记失业率(或城镇调查失业率)

%

2.75

3

-1.2

 

10

转移农业劳动力累计

万人

1.5

6.25

30.4

 

11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

 

100

 

 

12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0以上

 

 

13

城镇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100

100

 

 

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

100

100

 

 

15

常住人口

万人

 

 

 

 

16

人口自然增长率

7.22

7.5

7.5

 

17

平均期望寿命

 

76

 

 

资源环境

 

 

 

 

 

18

万元GDP耗能

吨标煤

0.338

0.304

 

 

19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50

80

 

 

2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0

 

 

21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氧化硫

万吨

 

0.2

 

 

 

化学需氧量

万吨

 

0.55

 

 

 

氮氧化物

万吨

 

0.2

 

 

 

氨氮

万吨

 

0.1

 

 

22

森林覆盖率

%

47.7

54.7

 

 

备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指标的绝对值为当年价,增速按不变价计算。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工业为主攻方向,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融合、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新型产业基地,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发展集聚、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新兴支柱产业

加快推进阳江(东平)核电,风电、浪能发电和天然气发电等项目建设进程。做大做强核电产业,依托阳江核电项目,大力引进和发展核电、风电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形成核电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建设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培育发展LED前端产品及装备等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实现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突破,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大力推进中国五金刀剪产业基地建设,延伸五金刀剪产业链,提高行业集中度、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保持刀剪行业在全国的龙头地位。加快信息化改造和技术开发,提升研发设计和加工制造水平,以培育自主品牌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发展食品加工、机电、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要全面提升我县的工业发展水平,必须着力抓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夯实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用地、用水、用电和地方性规费优惠政策,增强园区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明确园区产业功能,建立园区准入标准,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吸引劳动力向园区集聚转移。以做大做强广东经济开发区为重心,重点推进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发展新兴太阳能光伏产业、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配套产业、高精密钢铁、新材料、家具产业等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把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粤西乃至广东省著名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大力承载县外特别是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推进阳东恒兆高新产业园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我县陶瓷土矿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我市以及国内外建筑业迅猛发展对陶瓷需求大的市场优势,优化发展传统陶瓷产业和特种陶瓷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加快推进阳东滨海环保产业园建设为主方向,高定位、严标准,做好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招商选资等工作,确保园区科学运作,规范经营,促进产业聚集,把滨海环保产业园建设成为一个高科技、多功能环保生态工业园,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专栏3  阳东主要产业园区

一、省级产业转移园区

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产业转移园:重点发展金属制品、木材家具、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等产业。

二、特色产业工业区

1、太阳能光伏工业区;

2、阳东五金刀剪工业区。

三、环保产业区

阳东滨海环保产业园区

二是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加快清理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完善公平竞争的法制机制,创新民营经济融资渠道,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制、投资和融资环境。加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政府服务民营经济的水平和能力。推进民营经济结构调整,引导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发展,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三)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努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充分发挥“南海Ⅰ号”和阳江核电带动效应,紧抓阳东滨海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挖掘东平渔家文化内涵,开发珍珠湾旅游度假区并完善玉豚山景点,打造“渔家风情、浪漫小镇”特色滨海旅游品牌;抓好合山、新洲的地热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完善阳东山水绿洲、阳江温泉度假村等项目,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品牌;推进紫罗山森林公园、新洲白鹤生态村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打造阳东绿色生态旅游品牌;建设中国五金商贸城,打造商务娱乐旅游品牌;加快贯通阳东旅游大道,高标准推进环东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的招商开发工作,进一步提升广东省旅游强县品位。大力培育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科技信息、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完善合山、雅韶特色餐饮服务一条街,引导餐饮业向规范化、高级化发展。预期到2015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超过30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1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12%

加快建设阳东五金刀剪商业物流城和华科国际家居生活广场建设,完善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做大做强刀剪批发零售等传统商贸业,在商贸城中培育发展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现代中介、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具有高水准的家居建材交易中心和物流中心,在交易中心周边配套建设酒店、大型商场等服务设施。依托区位、交通和产业发展优势,扶持发展我县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外来知名物流企业,形成物流产业链,提供运输、仓储、装卸、商场等一条龙的现代物流体系。

(四)优化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资源整合的原则,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塘坪、大八、新洲等镇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效益农业转型,分散性经营向基地化大生产转型,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努力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艺产业等特色效益农业。推进温氏集团阳东综合项目和深圳丰多彩项目建设,引进一批新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建设新兴畜牧业基地、区域性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特色南药生产加工基地。推动全县农业集群式扩张,形成规模,持续性增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提高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促进特色农产品效益最大化,推动农业增产增收、农村繁荣。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59亿元,年均增长3.5%

(五)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产业

 “十二五”期间,我县应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东平国家级中心渔港建设,力争到2015年实现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35亿元。一是要大力发展外海远洋捕捞业,开展渔船技术更新改造,推广应用船用节能减排设备和新型钢质或玻璃钢标准化渔船,大力开拓外海远洋渔场。二是要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产业,提高海洋产品附加值。开发和生产海洋生物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和海洋绿色食品。三是要加大对县内水产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东平鱼翅、鳝肚、雅韶尖山蟹等地方特色水产品品牌,同时,加快建设东平水产品批发交易中心。

四、加快发展特色城镇化,打造宜居城乡

(一)完善城镇化的规划布局

按照超前规划、突出特色的思路,把我县划分为主城区、副城区、东翼、北翼四个功能区,构建“一主一副两翼”特色城镇化新格局。主城区以东城镇为中心,辐射带动雅韶镇和红丰镇,配合市区同城一体化,重点从规划、交通、环保、管理、自来水、商业网点设置等方面主动做好对接,积极推进同城一体化。副城区以合山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北惯镇和那龙镇,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特色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增强产业集聚发展和人口积聚能力。东翼以东平镇为中心,辐射带动新洲镇和大沟镇,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先进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和滨海特色产业。北翼以塘坪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大八镇,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及其深加工业、生态旅游和城郊物流业。

(二)积极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围绕建设宜居创业滨海新城的目标,按照“东拓南进”的建设思路,全力以赴推进县城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广雅南、滨海新城和雅韶配套项目、龙山公园、半山四季等项目建设,加快龙塘山片区建设进程,不断扩大县城规模。加快新江台公路、迎宾大道、滨河大道等骨干道路建设,延伸龙塘路、合章路、新江路,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加大省级中心镇建设力度,重点依托阳江核电项目带动,大力推进核电后勤服务区、国家级中心渔港区和滨海旅游区“三合一”建设,加快东平镇城镇化进程;依托山水绿洲、阳江温泉度假村等项目带动,加快合山镇城镇化进程;依托高达工业园项目带动,加快北惯镇城镇化进程。加强新洲、塘坪等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科学规划和引导发展城镇商贸服务业,发挥好燕山湖片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壮大餐饮、休闲、购物、娱乐等第三产业,健全城镇发展功能,以“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提升宜居”,促进地方人流、物流及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发展档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强化城市管理,探索具有阳东特色的城市管理路子。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化布局,完善网络,加快以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城建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阳东滨海新城110kv电站和新洲镇110kv变电站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积极配合省市做好西部沿海高速铁路和江门至阳江城际轨道规划建设工作,积极争取开通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新洲、大沟出口;加快325国道改造工程;抓好开阳高速市区西平路出入口至阳阳高速岗美连接线阳东段公路、合山至沿海高速三山出口公路的规划建设,开阳高速那龙出口至阳江核电站公路二期工程建设,北惯至雅韶北津港公路路面改造工程,改善那龙田畔和大八井冈两个阳东边远山区的交通条件;合理规划合山通用机场,建设空港物流集聚区;积极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抓好那龙河流域的综合整治,重点对沿河两岸堤防进行除险加固;“十二五”期间,按5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完成东湖灌区改造工程和红江拦河闸重建工程,逐步建设三面光渠道,提高灌溉效益;按设计防洪标准完成那龙河整治、良政联围达标加固等工程的建设。建设飞鹅咀防波大堤和深水护岸码头,提高渔港避风能力和适应大吨位钢质渔船的承载能力;全力推进农村饮用水工程,重点抓好各镇的饮用水改造,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提高信息化水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信息化和工业、服务业相融合,增强信息技术对现代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加强各类信息网络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互联网、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加快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数字化改造和数字广播网建设,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推进企业、社会事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系统布局、层次分明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服务在线化,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我县信息化水平。

(四)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水平,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五)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促进农村全面进步。以创建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为载体,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规划建设与管理,重点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灶和改造住房等工作。加强垃圾、污水污物处理,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改变农村面貌。深入推进“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工程,推进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外源型经济

(一)完善招商引资机制

加强完善招商规划、优化政务环境、制定优惠政策等基础性工作的科学统筹,调动全民招商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招商引资的长效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推行代理招商、产业招商、市场招商、驻点招商和重点项目招商等多种形式,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健全招商工作责任分工及督查考核机制,强化专职招商队伍建设,严格对招商引资实绩进行考核,奖优惩劣。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实现每年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走在全市前列。

(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探索建立互利共赢“共享发展”的合作新模式。深化外贸体制改革,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扩大出口,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鼓励发展加工贸易。优化进口结构,增加急需的能源、关键技术、重大设备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优化出口商品、出口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率。建立和完善外贸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商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搞好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应对化解贸易摩擦。

(三)发展壮大外源型经济

继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主动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港澳台等重点招商区域的交流合作,千方百计招引对结构调整有促进、带动作用大、产业集聚力强的重大项目。致力发展壮大外源型经济,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进省内外、国内外的资金,借助外力,推动阳东跨越发展,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传统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鼓励县内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做大做强。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幸福阳东

() 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全面落实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建立健全各类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积极探索推进农村资产要素市场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抓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工程,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活跃城乡消费市场,积极促进住房、汽车、家电等消费,大力拓展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健康等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完善城乡市场流通体系,改善居民消费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到2015年,全县居民消费品零售总额92亿元,年均增长18%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落实促进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网,做到城镇低保应保尽保,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大力实施劳动力技能提升工程,提高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继续实施“双转移”战略,加快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救助资金筹措机制,逐步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着力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针对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失地农民,要完善生活保障机制,解决社保、医保等涉及生存保障的问题。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继续做好双拥、优抚安置,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力争建设好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托养中心。

()大力推进卫生事业发展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建设阳东县中医院、东平核电医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体系,完善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大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强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功能,充分发挥县级卫生机构作为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业务指导中心的重要作用,强化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职能,使之切实承担起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以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及业务指导的职责。到2015年,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建立食品药品监管长效机制。深入扎实开展对食品药品安全的专项整治,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责任,严肃查处食品药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违法违规案件。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目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出生人口性别比监控制度,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提高人口素质。严格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管理,维护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加快推进人口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信访维稳网络建设,积极做好各类矛盾隐患的排查化解和稳控工作,努力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继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进一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大力实施依法治县,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村民自治组织,深入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深入开展国防、国情教育,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民兵、预备役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双拥创建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七、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人才事业,打造文化大县

(一)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大力推动高新技术园区、产业转移园、民营科技园、专业镇、特色产业基地等五类产业载体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组建多晶硅产品、五金刀剪、机电、汽车空调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产品性能检测中心。大力实施产业关键技术、产业节能减排、民生科技、新农村建设、科技兴旅、创新平台建设、产业载体建设、创新创业环境建设等八大科技专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实施省市县联动机制,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大县域企业在人才、资金、项目上的投入力度,努力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县域一批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依托科技创新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发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推进城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等化。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教育服务支撑能力建设,努力使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阳东广雅学校、阳东一中、阳东二中、东城一小等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健全稳定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优先保证教育的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师待遇“两相当”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民间资金兴办各级各类教育。

(三)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住吸引、培养、留住、用好人才等环节,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人才资源强县。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着力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各类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发展。落实吸引人才政策,完善招才引智机制,广纳各类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推动人才培养机构和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完善人才教育体系,优先开发人才资源,积累人才资本,激活人才存量,增加人才增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让优秀人才在实践中脱颖而出并充分发挥作用。以高层次、复合型、高技能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紧缺人才为重点,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和合理配置。

(四)繁荣发展县域文化体育事业

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县城燕山湖文化生育公园、城市文化广场、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的建设。在加强文化载体建设的基础上,挖掘和保护漠阳文化资源,发挥阳东故事之乡、风筝之乡、诗画之乡的文化优势,抓好具有时代精神和阳东特色的文化精品创作和文化产品生产。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扩大和引导体育消费。加快县、镇文化体育场馆(站)的建设,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专栏4  阳东县文化名城建设“四大工程”

1、文化建设素质提升工程;

2、文化产业提升工程;

3、文化改革创新工程;

4、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

 

(五)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发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阳东优秀历史文化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的阳东人文精神,营造文明法治、开放兼容、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树立阳东人现代文明新形象。加强科学理论武装,促进科学理论进机关、进社会、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鼓舞人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树立和推广先进典型,建设文明和谐家园。

八、大力推动生态绿色发展

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经济,构筑绿色生态,创造绿色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一)加强环境保护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避免产业转移中的污染扩散,加强电镀、皮革、化工等重污染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工作,引导工业进园。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加强那龙河水资源保护,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禁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继续加强沿海防护林、红树林、水源涵养林等林业生态建设,严格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控制污染。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和“三同时”制度,鼓励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从严限制高消耗、高污染项目。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加快一批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严格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加大对环境执法力度,保护阳东的绿水青山。

(二)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监察和能效对标活动。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快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规划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等配套设施。大力节约原材料,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和包装材料的使用。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合理调度,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逐步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鼓励建设城镇再生水利用系统,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建设节水型社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序推进“三旧”改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和海洋开发利用的投资强度。

(三)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以电力、建材等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量较大、污染较重的行业为重点,推动企业积极开展能源、原材料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逐步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按照企业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原则,建设生态式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促进园区内各企业之间实现气、热、电、冷等资源和排放物的循环利用。

九、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创新审批方式,建立和推行并联审批制度。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功能,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建设服务型政府。大力完善跨部门的统一互联的电子政务平台,积极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和政务处理,建设智能化政府。推进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改革,争取更多下放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县、镇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搭建新型投融资平台。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在阳东设立分支机构,创造条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加快国企改革步伐,推进县属困难国企撤并工作,扶持有潜质的县属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争取“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村信用社全部组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建立社会工作制度,加快社会工作发展。探索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深化公用事业单位改革。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化。加强司法公正、司法求助和法律援助。健全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完善严打整治、社会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构建“和谐阳东”。

十、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发挥规划导向作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指导阳东经济社会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做好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各专项规划、各镇规划须与本规划的衔接,确保总体要求一致,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保等相关配套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实施规划目标责任制,各地各部门要将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预期性目标和各项任务分解到年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二)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坚持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确立中长期规划对重大项目布局的指导作用。加强前期工作,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将规划的重大项目具体落实到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实施,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机制。要把重大项目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程,集中力量保证重大项目需要,对列入规划的项目,在项目审批、资金安排、用地用海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排除影响建设进度的各种障碍,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重大项目78个,总投资755.44亿元。

专栏5  阳东县“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1、基础设施建设工程48项,“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 283.4亿元;

2、现代产业建设工程17项,“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68.38亿元;

3、宜居城乡建设工程9项,“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48.5 亿元;

4、绿色生态建设工程1项,“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6亿元;

5、民生保障建设工程1项,“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3.51亿元;

6、社会事业建设工程2项,“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25亿元。

(三)加强规划组织落实

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依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必要调整,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使公众深入了解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的相关信息,增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接受全社会监督。

本文网址:
  • 我会主办的第二期职业经理精英班启动
  • 阳江商界迎春慈善晚会昨晚举行
  • 我会热心企业家赴那味村开展慈善活动
  • 市企业家商会协办的阳江文化大讲堂开讲
  • 阳江企业家研讨电子商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