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料汇编 > 正文

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文章发布日期:2012-07-21 13:15:10     作者:yjsh6688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我市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促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和《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对“十二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一、现状、形势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市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等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在探索符合阳江市情的信息化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至2010年底,阳江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但由于起点较低,总体上还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宽带互联网覆盖全市,国内领先、大容量、高可靠的传输网络和电信网络实现市区内100M光纤接入,行政村通光缆,2010年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80GB/S,有线电视网城区实现双向传输,实现了村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广播电视和互联网。2010年,阳江市通信业本年完成通信业务收入14.128亿元,比上年增长8.41%(见图1);固定电话用户50.7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9.59万户;宽带互联网用户22.68万户(见图2);全市有线电视数字整体转换工作基本完成;广播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为98.5%

 

            1  2009 - 2010年阳江市通信业务收入(亿元)  图2010阳江市通信业务用户统计(万户)

   

  2、电子政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个横向连接市直单位、纵向连接6个县(市、区)的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已建成,并开展了电子监察、网上审批、“一站式”服务等电子政务应用;市委系统建成了移动电子政务系统,开展移动办公自动化;全市60%的党政机关实现了办公自动化,75%的政府部门建立了部门网站。同时我市积极推进无线政务建设工作,负责配合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实现提高其全局性应急能力的要求,实现支持政府各部门日常的、局部性的应急管理和日常工作的目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政府部门行使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手段,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逐步延伸到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全市推行政务信息公开。2010年“中国阳江”政府门户网站综合水平全省评估位居第9名。电子政务从普及应用进入资源整合、业务协同阶段,“一窗式”、“一站式”网上服务提高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

  3、社会信息化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逐年提升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保障、人口资源环境管理、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社会领域信息化,加快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信息服务,形成服务全社会的交互式信息服务体系。一是建设了教育城域网,完成“校校通”工程。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现代多媒体教育、网上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健全教育信息系统;二是建立了涵盖社会保险、劳动就业、劳动者权益保护、公共交通、民政服务等内容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为公众提供完善的劳动保障服务,实施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实现对保障人员与基金的实时监管;三是建设了阳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实现了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台信息化管理,并大面积推广到乡镇卫生院,实现区域卫生功能及横向应用;四是农村信息化全市铺开,山区信息化、信息兴农工程为我市大部分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技推广站、种养专业户等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服务“三农”;五是“无线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市民、企业、商务、旅游者以及政府机关构建随时随地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提升了我市城市管理水平。在社区信息化方面,推动数字电视、多功能电话、互联网数据三线设施进入小区和居民家庭,构建小区智能化网络,提供多样化的交互信息和物业管理服务;开展了智能化小区建设,鼓励社区和房地产企业建设数字化小区试点;建立了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社区对辖区法人单位和常住、暂住、寄住、流动人口管理数字化,促进了居务公开及社区居委会代办事项电子化、网络化。

  4、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信息化在帮助我市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自动化水平,提高进销存管理效率,改进客户管理,改善经营渠道,拓展业务地域范围,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开展电子商务,控制销售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支持领导决策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作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65 %建有企业网站,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网站建有率达98%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现代信息手段不断普及应用并取得明显成效。80%的企业利用网络开展营销服务,90%的企业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电子商务活动。网上缴税、网上采购、网上购票、网上书城、网络银行和网上市场应用迅速普及。

  5、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成稳健的网络基础设施,建立了支付清算体系、电子商务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拥有先进的银行卡联网系统、集中核算系统、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征信系统、POS直联网络、跨行ATM网络和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等等

  6、数字化消费方式已渗透到市民生活

  2010年底,城市居民交通和通信人均年消费支出2300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人均消费支出中信息消费所占比例位居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居民家庭电脑拥有率、城市家庭使用互联网比例等数字化消费方式及程度指标如表1,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刷卡消费、电子付费、网上交易等已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消费手段

 

  1 阳江市“十一五”期间数字化消费方式普及程度

  序号

    

  单 位

  普及程度

  1

  城市居民家庭电脑拥有率

  /百户

  60

  2

  城市家庭使用互联网比例

  %

  50

  3

  城市居民使用互联网比例

  %

  40

  4

  移动电话普及率

  /百户

  175

  5

  宽带用户

  万户

  22.68

  

  (二)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问题

  未来五年是我市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在国内,各省市都在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力图占领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面对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当务之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只争朝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重道远,信息化发展机遇千载难逢。人民群众需要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的信息公开,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涉及民生方面的信息化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

  “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但面对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应用日益普及,交流手段日益便捷的新形势,我市信息化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政府财政每年固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足,并且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由于本地人才缺乏,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奇缺,难以全面综合推动全市信息化发展。

  二是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能力不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也有待提高。

  三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

  四是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互动发展效应不够显著,信息产业处于信息化链条的低端和边缘,软件业仍属空白,信息产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规模偏小。

  五是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

  六是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

  (三)发展环境

  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信息社会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

  “十二五”时期,我国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信息化的条件已经成熟,信息化正在成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手段。信息网络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基础设施,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际上发展最快、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评价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信息化发展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信息产业新一轮重组和转移,区域经济整合和联动发展,社会公众信息意识和信息消费能力的增强,都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二五”时期,阳江经济社会发展将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将加速转型,城市化建设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新型产业结构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市地位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为阳江市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为信息化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带动和变革作用,实现阳江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服务业相融合。发展以信息技术提升的传统产业以及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两业”共同发展,紧紧围绕阳江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深入应用和渗透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完善和提升一批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和深化五大领域信息化应用(包括电子政府、城乡管理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植根和壮大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健全一个城市信息化管理和推进体制,充分发挥信息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我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有效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完善机制。注重总体规划,努力做到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信息资源开发统筹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电子社区统筹发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与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统筹发展,市区与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信息化统筹发展,扩大普及信息消费与创建网络安全文明统筹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协调推进、制度保障作用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适应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投融资体制,探索资源共享、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需求主导,服务大局。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迫切需求出发,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的核心和热点问题。以信息化重大工程为着力点,促进信息化与企业、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深入推进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渗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谐社会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

  ——分层推进,协调发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对于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按相应的发展模式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信息化培训与普及,着力提高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扩大信息化服务对象,缩小数字鸿沟,以信息公平促进经济社会公平。

  ——高度融合,全面提升。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我市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培育发展现代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两业快速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又要注重发挥各行各业对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信息化与行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构筑新型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保障安全,注重实效。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以深化应用带动信息资源开发,有效整合利用现有基础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逐步解决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形成全市信息化体系雏形,“数字阳江”基本建成,信息产业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数字化、网络化成为市民生活工作的主要方式,信息化成为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的主导力量,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全省中等水平。

  具体目标是:促进“一个转型”——广泛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提升“两个水平”——建成先进水平的综合信息网络设施和信息资源库,显著提升网络普遍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三个能力”——显著增强信息技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市民信息能力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形成“四个体系”——基本形成电子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体系、有竞争力的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的信息化发展制度与法规体系。

  “十二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见下表2:

     

  2 阳江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表

  序号

    

  单 位

  “十二五”时期目标值(2015年)

  1

  全市互联网普及率

  %

  59

  2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发展指数

  

  保持在全省中游水平

  3

  数字电视网络、通信网络、互联网

  

  实现三网融合,覆盖全市

  4

  政府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

  %

  99

  5

  每百人互联网购物人数增长率

  %

  年增15

  6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

  %

  90

  7

  企业开展网上采购、网上销售比率

  %

  35

  8

  城镇家庭上网率

  %

  80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统筹规划各类信息网络,积极推进向下一代网络转型,配合国家“十二五”期间“三网融合”战略举措,加快实现三网融合。着力发展3G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络,努力实现网络、终端和业务层面的三网融合。进一步提高城域网和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力争实现与珠三角城市宽带城域网的高速互联,加快实现与珠三角的信息化应用同步,提升“数字阳江”辐射能力。

  2、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实现互联网广泛应用普及。重点建设光纤到户的宽带接入网、3G无线宽带网,覆盖城区、产业园区和人群聚集区,实现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加快实施县(市、区)和农村双向互动的有线数字电视网以及广播电视模拟向数字转换工程,积极推动数字电视多媒体应用,促进数字广播电视的广泛普及。

  3、扎实推进“无线城市”工程,提升“数字阳江”水平。建立一个高度可靠、高度灵活、可扩展、可重用、能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宽带通信网络。建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集信息管理、智能卡应用、电子商务、公众综合信息服务、多语言智能信息服务、应急处理和指挥决策于一体的“数字阳江”信息系统,实现民生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和服务。

  4、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人力、物力上都要形成合力,避免部分试点地区重复建设,而其他地区未见普及的情形。为从事宽带运营与开发的企业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政策支持;对从事宽带内容应用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

  5、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借助各类发达的网络服务,尤其是目前的3G以及未来的4G服务,加快城市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传感网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自然灾害、水资源、大气环境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物流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方面的应用。构建物联网应用基础框架,研究和制定相关标准。大力推广RFID、WSNs、嵌入式系统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实现“两化”深度融合。大力抓好物联网技术研发工作,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结合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地收集、分析和集成各类信息,提升政府在公用事业、城市服务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效率,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的社会环境,构建“智慧阳江”。

  6、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推广以电子身份认证为核心的网络信用体系,建立电子政务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体系,积极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全面开展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重点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工作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和防范能力,切实防止有害信息传播。建立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体系,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可靠运行。

  7、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数据集约化管理。推广普及信息标准化和信息交换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支撑环境体系,初步形成以应用服务为导向的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支撑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发挥信息流对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引导作用

  (二)努力构建智能化电子政府

  根据政府职能转变、政务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从业务管理、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公共服务三方面搭建电子政府框架。

  1、全面实现政府业务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制定政府信息资源公开目录和共享目录,建立数据交换规范,健全信息公开、共享机制,全面建成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实现政府信息网上公开,面向政府和公众提供服务。继续完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市、县(市、区)、镇(街)、村(居委会)四级网络和政府各部门网络互联互通,为数字、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体统一传输提供技术支撑,并将各种应用集成上网。推广“条块结合、资源共享”、“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发布—窗口办结”、“联网办公”等电子政务模式,实现所有政府部门业务信息化管理和网上办公,提供政府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服务。

  2、推进跨部门信息系统协同工作,强化综合监管能力。建设统一的、跨部门的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协同办公平台,推进政府核心业务系统之间的畅通,逐步实现上下级政府、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相互之间主要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大力推进全局性、跨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理顺和优化跨部门业务流程,从部门内整合、部门间整合、条块整合、支撑体系整合四个层面,推动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形成高效运转、有机统一的电子政务体系。重点推进电子文件、宏观经济管理、财政金融、工商管理、社会保障、社会信用、数字档案、应急指挥等领域重点信息系统建设,推动管理流程创新,实现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大力推进有关部门行政审批系统信息化、网络化和行政许可电子监察,建立行政服务中心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一站式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集中监管,提高行政效能和实时监控能力。

  3、建立系统布局、层次分明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服务在线化。以便民、为民、利民为目的,以各政府部门服务职能为主体,以社保(市民)卡、数字证书、政府信息查询、市民电子邮箱为支撑,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中国阳江”网站和政府智能化呼叫中心为门户,建设和完善政府各部门网站和各县(市、区)级政府网站、呼叫中心,构架面向社会、企业和市民的、智能化的一站式、一网式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搭建社会信息网络平台,及时提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土地资源流转、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信息,便于居民获取各种社会信息,共享社会资源。通过社会信息网络平台,深化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宣传普及科技教育知识,实现网上自主学习,初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加强远程医疗建设,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和农村流动,建设并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疫情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统筹规划电子病历,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改善居民健康生活质量,以信息化促进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改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

  (三)加快推进城乡管理信息化

  1、全方位构建“数字阳江”系统。推广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及其应用集成,整合城市规划、国土、房屋等基础信息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基础信息体系,实现共享共用。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市政园林、环境监控、城市综合执法等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地理空间信息在国土房屋、市政设施、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管理资源整合,构建信息共享、流程优化、业务协同和高效运作的数字城市建设和管理框架体系,提高各种市政设施建设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交通管理决策、指挥调度和服务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2、完善“平安阳江”视频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公安“大情报”系统平台,整合政府及社会有关部门信息资源,提升我市精准打击违法犯罪和社会治安管理能力。大力推进城市社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全天候的治安视频监控网络,覆盖主要道路、公共场所、要害部门、案件多发地段,实现互联互控,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积极推动政法信息网建设,实现政法各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水平。继续推进110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加快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加强对各类事故、灾害、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中的保障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平台、质量稽查信息系统、价格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整合监管信息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用档案形成完善的市场监管网络,实现对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跟踪监控

  (四)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1、进一步加快阳江市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信息化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阳江市政府按照广东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精神,结合阳江市农村发展实际,在遵循广东省信息兴农整体建设思路的情况下,采取“应用主导、龙头引领、资源整合、效益优先、培训并行、产业推进”的指导原则全面推开信息兴农工程项目建设。坚持结合本地实际,向珠三角发达地区学习,实现涉农信息资源整合与深度开发,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抓手,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农村信息化应用发展,整合阳江市农村信息化现有资源,突出农村信息化实施效益,并行推进农村信息化培训,提升农民信息应用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从而实现农村信息化的长效发展。

  2、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农村宽带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设一批信息化示范村,实现村村通网络,家家信息可上网。加大建设应用“三农”信息系统力度,建立农业综合数据库,建设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程度;推广农村党风廉政信息公开平台应用,通过互联网、短信、语音、有线电视等通信和多种媒体手段,全面实现我市农村财务、党务和村务的公开,提高农村村务、政务管理能力。加大“三农”

  费持续升温,识产权的决心,大大三三三三两两 三三两两   信息服务的力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民能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农业技术、生产、市场和流通等信息,引导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1、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努力降低产品能耗和物耗,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治理,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2、深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以嵌入式软件应用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为重点,推动装备和机电工业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以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产品数据管理(PDM和柔性制造技术应用为重点,推动五金刀剪、钢铁、建材、机电、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家具编织、汽车配件等行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的发展。推广企业资源管理(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供应链管理(SCM)等方法的应用,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构建产、供、销的协同式信息平台,推动产业链企业间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带动提高化工、汽车配件、医药、钢铁、电子信息等产业供应链信息化水平。

  3、加快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以电信、电力、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商业、外经贸等行业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应用为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行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车站、港口、产业园区等人口密集地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整合各种仓储、运输资源,建立承接服务珠三角、粤西区域的粤西物流信息平台,以RFID应用为重点推广物品编码技术应用。提升阳江电子口岸集成化协同能力,形成口岸部门和单位联动协作、快速高效的服务体系和机制,有效提高通关效率,加快拓展应用范围,提高阳江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旅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行业的信息化。

  4、完善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在公共服务平台上发布产品信息、宣传企业形象、了解供求变化,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积极推动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使用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电子商务软件,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整合供应链上的各项资源,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形成由仓储流通和物流、销售和服务构成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系统,将社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成本,提高中小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

  (六)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1要完善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建立安全、公正、可信的网上交易市场。建立健全电子支付、财税、数字认证、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保护等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电子商务投融资机制,规范电子商务发展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建设,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建立电子化、网络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普及数字证书、数字签名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优化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信任环境,推广电子支付,保障网上交易安全。加强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建立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办好阳江信用网。加强电子商务宣传和培训,引导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和有关企业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培训。

  2全方位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培育一批大型综合性电子商务骨干企业。鼓励骨干企业、大型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大型批发市场发展电子商务和网购活动。重点在五金刀剪、钢铁、建材、机电、汽车配件、家具等行业中,依托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等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实施“千企电子商务工程”推动中小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经营业务。鼓励个人消费者使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购、电子缴费等消费活动。结合我市无线城市建设实施移动电子商务孵化工程。政府带头应用电子商务,广泛推行网上招标、网上采购。加快推进现有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服务,推动大型专业市场信息平台发展在线交易,扶持发展一批面向专业市场服务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新型大宗货物电子化交易中心。

  (七)全面推进社会信息化

  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促进社会和谐。

  1、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促进社会保障各项业务的互动。完善全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市级和县(市、区)级系统建设,共建共用市、县(市、区)、镇(街)三级网络,形成条块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业务流程,促进医保、医药和医疗业务联动,促进流动人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业务联动,健全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广泛普及“漠阳通”在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的应用,实现一卡多用,提供便民服务水平。

  2、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规范,向就业、计生、工商企业登记、地税征管、房屋租赁管理等相关主管部门提供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3、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全市教育现代化推进城乡各类学校信息化建设,初步搭建“局域网建设+组网+教育应用建设”服务平台,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努力实施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千方百计扩大网络教育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发挥教育信息化资源在提高市民素质中的作用。

  4、加快文化领域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档案馆为重点,加快实现文化信息和档案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把先进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城乡基层和群众身边。积极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城市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漠阳优秀传统文化上网,支持企业开发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强互联网对外宣传和管理,以加强政府网络和主流媒体网站建设和管理为突破口,整合互联网对外宣传资源,建立我市互联网对外宣传体系,巩固阳江本地的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阵地。

  5、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全面建成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完善公共卫生防疫监控信息系统,建立公民健康电子档案,推动电子病历数据交换,促进医疗、医药、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支持医疗体制改革,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积极开展网上远程医疗,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6、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和数字家庭行动。建立覆盖全市社区的信息化综合平台,整合社区的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民政福利、社区管理等应用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提供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建设面向家庭的电子社区网络,采用社区服务电话热线、社区服务网站等方式,提供衣食住行、电子政务、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等各类便民信息服务项目进家庭。以有线数字电视和无线城市普及为切入口,开展“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宽带入户,推动百姓数字家庭的3C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onic)】融合,倡导家庭生活信息化。

  7、广泛开展信息化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全市公民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利用全市所有的培训机构、农村信息化服务中心、体验站点建立上网服务点,解决全市低保家庭、农村家庭及外来工上网用网难问题,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服务,提升弱势群体利用电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的能力,同时对弱势群体实行网费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上网难”的问题,使全市的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

  (八)跨越式发展信息产业

  1、以产业转移园为突破口,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调整和规划信息产业空间布局,完善产业园区各项功能和政策,集中力量,提升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强化产业地位,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带来的巨大需求,拉动我市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的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阳江经济发展转型。

  2、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继续拓展电信服务业,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有线和无线宽带通信,推动电信、广电和计算机三网融合,积极推动电信运营向信息服务转型发展,延长信息服务产业链,发展宽带化、个性化、智能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服务能力强、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信息咨询服务骨干机构,积极引进国际高端信息咨询服务机构,鼓励其与本地咨询机构合资合作。

  四、政策措施
  (一)完善信息化组织建设和管理机制

  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借鉴信息化建设先进兄弟市的经验和做法,强化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和协调机制,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理顺市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的行业管理职能。各县(市、区)级赋予信息化办事机构相应的管理职能,充实工作人员。完善市直各单位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化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强化全市信息化专项规划对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建设的指导,完善项目建设的决策、监督和检查机制。尽快建立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及相关的统计制度。

  大力发展各种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公益性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在沟通协调、咨询服务、行业管理、公证监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各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鼓励政府和社会各界将信息化建设和运营中的有关专业事项委托、外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

  完善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对立项审批、项目招标、建设实施、综合验收、运行保障等环节实行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行信息工程监理机制和验收制度,确保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质量、进度,切实提高项目成功率。

  逐步建立和实施信息化绩效评估机制。建立以对政府职能的实现程体系。以政府网站测评为切入口,让市民参与评议社会公共服务度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完备程度为主要评价内容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信息化项目,引导和支持示范性好、引导性强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促进信息化项目建设和运行上水平,发挥应有效益

  聘请专家组建我市信息化建设顾问组,对我市信息化建设进行经常性的专家指导。

  (二)明确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

  完善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智能卡应用、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网上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营造有利于信息化、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法制环境。加强信息化领域的行政执法力度,有效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保障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建立信息化安全责任体系,建立信息网络安全技术、设备和产品的监督管理制度。

  加强信息化标准建设工作。在充分运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从不同信息化应用工程项目出发,制定科学的、统一的、规范的、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促进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建立有效的咨询服务体系,推进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加强监督检查,不断提升标准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水平。

  尽快制定扶持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关政策。在投资环境、产业配套、土地房产、税收补贴、软件正版化、企业认证、政府采购、研发、人才培训、人才引进、基地建设、合作交流等方面制定具有竞争力的政策和措施,营造信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加快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成套技术发展,建设多层次的信息技术企业孵化体系,完善企业信息、市场、中介等综合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创新。

  强化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发挥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核心作用,鼓励支持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活动,鼓励企业自主和联合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增加企业研发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按程序申报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研究计划支持。鼓励支持企业主持或参与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制定。

  以信息化促进自主创新。鼓励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带动企业创新研发,鼓励和支持信息技术向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管理、营销、服务等过程渗透应用,推动企业技术、管理和服务创新。鼓励信息化项目采购本地创新产品和技术,引导人才、资金和技术投向核心技术开发领域。

  (四)健全信息化投融资机制

  建立健全信息化投资管理体制。将信息化发展资金列入政府投资管理体系,加强对投资的科学性管理。充分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强化信息化建设投入的激励、约束和评估机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市场化、多渠道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

  稳步增加政府信息化的投入。各级财政、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对符合条件的信息化项目在项目立项、投资拨款方面予以安排。重点支持需求目标明确、管理责任清晰、服务效益显著、协同机制完善的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优先支持整合部门业务系统、大幅度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的项目;优先支持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提升现有系统应用水平和信息共享水平的项目;优先支持跨部门业务协同、跨部门资源共享、共用基础平台、综合应用平台等节约财政投入效果显著的项目;优先支持有利于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业务流程、创新组织模式,提高行政能力的项目;优先支持数据清理、架构规划等资源整合基础工作。加强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安排设立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支持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和重点战略产业突破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有管理、技术和资金优势的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电子政务等信息化项目的投资和运营,允许其通过合理的方式取得投资经营和服务收入,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政府依法开放的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和服务。支持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

  (五)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

  建立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根据阳江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利用阳江现有的教育资源,实现阳江地区职业教育科学建设与阳江IT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互动。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专门人才。积极支持阳江的大学、园区、国内外著名机构和社会办学机构建立多层次人才培训机构,形成一批有规模和质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按照国际流行的理念、方法、技术,培训一大批信息化高、中层次人才和属于产业基础的蓝领人才。把企业家的信息能力培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逐步建立起干部信息化能力和企业家信息化能力培训的长效机制。规范信息化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完善信息化人才的市场管理。

  积极引进信息化高级人才。坚持“人文吸引、充分任用、分层培训、制度为养”十六字方针,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流动机制,在就业环境、收入分配和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增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改善创业环境和城市综合配套环境,增强阳江对IT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制定选拔任用、收入分配、户籍管理、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吸纳信息化人才服务阳江。进一步完善高科技人才在我市创业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他们在我市投资创办IT高新企业。建立IT人员无形智力资产的评价系统,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分配和经营制度,形成良好的人才任用环境。

  (六)着力提高市民信息能力

  积极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化知识普及活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络等各种媒体,通过开辟宣传专栏、专版、制作节目等方式,发动市、县(市、区)、镇(街道)、社区多方面力量,有针对性地宣传有关信息化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加大对信息化重点项目和信息化示范单位的宣传报道力度。

  政府加大信息化应用推广与宣传普及的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加强对我市信息化的宣传和教育。定期举办信息化论坛、讲座、信息技术展览会等活动,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信息化宣传教育。在弱势群体、中老年人和农村地区中广泛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鼓励各界向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比重,继续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内容和观念,使信息技术成为每一个劳动者的基本技能。继续推广信息技术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七)积极推动区域信息化合作

  加强阳江与周边城市、珠三角区域的信息化交流与合作。与珠三角区域和粤西各城市共同建设公共信息平台,推动信息的互通共享,提供信息交流、政务公开、经贸合作等服务。大力推动在交通、旅游、公安、商贸、环保、卫生、数字档案等领域信息化应用合作,促进城市间互动协作。积极与珠三角各城市合作推广信息化应用,推进智能卡应用、数字证书认证体系、电子口岸、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系统、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的互联互通,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加强区域信息产业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组织的资源平台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组织跨市、跨省和港澳地区的交流和招商活动。大力吸引国内外著名企业和机构到阳江建立研发中心、外包中心和生产基地,发展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产业和信息产品制造业,形成带动和集聚效应,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积极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扩大出口,开拓国外市场,快速提升阳江信息产业规模和国际化水平。

  五、“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的十一大工程
  (一)完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平台建设

  在原有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平台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监控范围,“十二五”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2000个视频监控点。合理布局监控点的位置,覆盖主要道路、公共场所、要害部门、案件多发地段,发挥这些监控点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准备出击、协助调查的重要作用,实现互联互控,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二)完善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建设

  目前已经建成视频电子警察系统平台,接入前端6个路口设备监控管理,具备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建设的条件。“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建设阳江市公安智能交通控制中心及基础平台,并建设相关交通警务子系统,实现交通管理决策、指挥调度和服务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三)建设电子政务系统

  “十二五”期间,建成政府OA自动化办公系统平台,并接入各县(市、区)政府单位使用。建成环境监测(大气、水)预警系统、环境信息网络、环境监察管理信息系统、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建成阳江统计系统、三防会议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建成我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完善基础支撑系统、应急指挥场所、综合应用系统、数据中心;完成“金财工程”二期、三期建设项目,“金税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构建我市统计数据库建设政府信息数字化检索;实现我市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全文数字化,档案馆馆藏建国后阳江县县委、县政府档案数字化,档案馆馆藏阳江市市委、市政府档案数字化;搭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接入18个子系统使用。

  (四)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十二五”期间,联合阳江市总商会建设阳江市中小企业基于SaaS软件运营)的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减低中小企业信息化成本,快速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为我市中小企业提供软件租用服务,包括OA邮箱、工作流CRM客户关系管理)、资源管理等应用系统;公用基础设施和服务,包括服务器、数据备份服务、移动办公等。在公共服务平台上中小企业可以发布产品信息、宣传企业形象、了解供求变化,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

  (五)数字阳江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推进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建设“数字阳江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立完善的空间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形成良性、可持续的空间数据更新、维护、共享体系。实现我市地理信息数据整合、资源共享,减少各职能部门重复生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避免重复投资,提高我市地理信息共享应用程度和空间数据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我市信息化水平、增强我市综合实力,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政府服务形象。

  (六)继续建设“无线城市”工程

  “十二五”期间,普及“漠阳通”在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的应用,实现一卡多用,提供便民服务水平。建设110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加快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加强对各类事故、灾害、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中的保障能力。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全面建成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完善公共卫生防疫监控信息系统,建立公民健康电子档案。建设一批面向专业市场服务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重点在五金刀剪行业。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工程,添置、更新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满足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七)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程

  “十二五”期间,建成五金刀剪生产制造执行管理系统,应用MES制造执行系统)系统,实现物流平衡、生产计划和生产批量协调,提高制造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开展对五金刀剪产业中的工业(工艺)自动化装备的共性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五金刀剪产业节能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包括五金刀剪热处理工艺设备节能改造技术及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八)加快建设半导体照明产业

  以建设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为目标,以高新区福冈工业园为主体,以新力工业公司、汉能集团为龙头,以引进国际知名半导体照明企业为主攻方向,以各类型LED灯产品为主,适度向LED芯片和封装方向发展,推进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九)建设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工程

  与阿里巴巴合作,拟按照31/3的比例,即政府、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各出资1/3,以资金扶持的形式帮助企业启动网上贸易,构建“阳江特色产业品牌电子商务平台”,共同扶持1000家本地内贸企业通过使用阿里巴巴“诚信通”服务加入内贸平台,开拓内销渠道;扶持150家本地外贸企业通过使用“中国供应商出口通”服务加入外贸平台。

  完成阳江B型保税物流园整个园区的设施及功能的基本完善;建设阳江市五金刀剪商贸城中五金刀剪产品交易市场、电子交易平台、现代化物流设施、会展中心、商贸服务设施等;将阳江汽车城建成为粤西地区集国内外品牌轿车、货车、专用车、工程机械整车交易、配件供、物流配送、维修保养、装饰美容、汽车会展等一体的汽车贸易及服务中心;建设大型建材综合批发市场。

  (十)农村信息化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阳江农村信息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完善冷藏冷链系统,物流信息化平台;开展自动化感应立体农业示范建设,建成自动统计配送、包装、系统,建设育苗配送系统;建成无公害果蔬配送中心及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系统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

  阳江市将以广东省信息兴农工程为指引,采取“六大工程、八大应用”推进农村信息化与产业升级相结合,以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结合阳江市丰富生态旅游资源现状,通过“六大工程、八大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在阳江市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从而提升农产品生产流通产业化运作,提升阳江生态旅游品牌与产业运作水平、改善民生建设数字乡村、提高农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其中,“六大工程”分别为:农业龙头企业产业信息化提升工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信息化提升工程、农村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工程、农村民生服务信息化提升工程、产业信息化扶持与提升工程、农民信息能力提升工程。“八大应用”分别为:基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信息化应用、以“超市+基地”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应用、面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集成信息服务应用、农村生态旅游信息化应用、农村药品安全追溯和信息化应用、农村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应用、“一屏多端”农村的信息化集成应用、基于SaaS软件运营)的水产养殖信息服务应用。

  (十一)提升现代信息服务业水平

  “十二五”期间,阳江市将以省经信委现代信息服务业重点项目为引导,进一步提升现代信息服务业水平,加快电信和互联网增值服务业水平,推进面向市民生活、农村社区、工业发展为一体的网络语音增值服务(VOIP)、网络电视(IPTV)、通信技术集成、即时通信等互联网通信增值业务。

  加强数字内容服务产业建设,完善阳江市人口、科技、旅游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提升信息咨询服务业水平。逐渐形成服务于阳江传统产业升级、提升刀剪文化品牌、丰富市民生活、打造滨海国际都市的现代信息服务业。

本文网址:
  • 我会主办的第二期职业经理精英班启动
  • 阳江商界迎春慈善晚会昨晚举行
  • 我会热心企业家赴那味村开展慈善活动
  • 市企业家商会协办的阳江文化大讲堂开讲
  • 阳江企业家研讨电子商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