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料汇编 > 正文

阳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文章发布日期:2012-07-21 13:23:59     作者:yjsh6688
    “十二五”时期,是阳西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振兴发展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研究提出全县2011年至2015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相关政策措施,对加快阳西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考验,成功克服强台风、寒冻天气、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一五”规划目标预期可全面超额完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总量逐年增加。预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86.2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761元,五年年均增长13.4%和14.6%,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翻一番多。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2亿元,比2005年增加1.42亿元,为2005年的3.4倍,五年年均增长27.5%。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时期,我县深入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工业发展迅猛,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广东华厦阳西电厂和华润风电等重大能源项目支撑作用明显,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五金刀剪、旅游帽袋、电梯配件等传统优势产业稳步发展,预计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71亿元,年均增长21.5%。以旅游和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加大。发展了一批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如东湖咸水矿温泉、沙扒海天度假邨、大垌山风景旅游区等。预计2010年旅游总人数达55.6万人,同比增长38.3%;旅游总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长44.4%。引进  了御景湾、耀宝新城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房地产项目。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南药、荔枝、辣椒、五彩薯等特色农业及海洋渔业发展迅速,林业、畜牧业发展平稳,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增多,农业产业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预计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0.88亿元,年均增长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46.8:26.1:27.1调整为2010年37.9:38.0:24.1。

  2、招商引资获得重大进展,重点项目建设成绩突出。 

  “十一五”时期,我县抢抓“双转移”机遇,转变招商理念,完善招商引资环境,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招商推介会,引进了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及园区内49个项目、华润风电项目、汇景房地产开发项目、阳江建华管桩项目、耀宝新城房地产开发项目等,经济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重点项目谋划建设扎实推进,争取了一批项目列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和上级资金支持。省重点项目广东华厦阳西电厂首期工程已于2009年投产并网,为我县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奠定坚实基础。预计2010年全县固定资产完成40.16亿元,比2005年增加30.9亿元,年均增长34%,投资拉动全县经济迈上新台阶。

  3、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投资环境日臻完善。 

  市政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城迎宾大道主线、支线的主车道全线通车,县城污水处理厂已建成使用,“一河两岸”建设工程有序推进,新上洋桥工程已完成。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县交通建设共投入资金21.8亿元,完成了S278线织篢立交至阳西县城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及S278线塘口至阳西立交段二级公路改建工程,镇通行政村硬底化公路完成改造750公里,全县146个行政村实现了公路硬底化。城乡电网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了儒洞、双鱼、新圩变电站,坝基头变电站建设项目预计年内能完工。

  生态和环保工作有效推进。“十一五”时期,我县整体环境质量保持相对稳定,我县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空气环境质量保持优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十一五”计划指标范围内。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不断下降,为我县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科技综合实力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投入科技经费1960万元,比“十五”期间增长78.6%。新建各种科研机构5个,获得专利162件,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4个,名牌产品3个,高新技术产品4个。创建了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个。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效。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中小学布局得到优化调整,校舍安全工程得到落实。新建阳西二中、阳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扩建了阳西一中,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32%。高考连年创佳绩,2010年高考上线率79.18%,位居全市各县(区)之首。

  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较快。文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建了36家农家书屋。溪头镇文化站、塘口镇文化站改造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全县20户以上自然村已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县城数字电视整转基本完成,乡镇整转工作全面铺开。七贤书院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十一五”期间,县人民医院层流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以及传染病区、县疾控中心卫生检验中心(实验室)、溪头镇卫生院综合楼、上洋镇卫生院综合楼和儒洞镇中心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2010年,全县开放病床总数827张,平均每千人口有病床1.64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95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初步建立起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和规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登记参保率达66%,全县1.26万人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进一步扩大,2010年达到99.9%。

  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突出抓好就业和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劳动者权益保障三大重点问题,就业服务制度和人力资源市场初步建立,农村劳动力实现有序转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5、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效能明显提高。 

  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私营、个体、外商、联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形成多轮驱动,共同发展新格局;完成了国有企业转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稳步推进,富县强镇改革工作正在稳步展开。政府效能进一步提升。政府投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政府投资决策和行为逐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扎实推进。县行政服务中心准备投入使用,逐步推进网上审批和“一站式”服务,政府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将明显提高。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县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将面对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抓住有利时机,消除不利因素,是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任务。

  1、发展机遇

  从国内外环境看,一是世界经济延续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危机趋缓,全球性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重化工业,先进制造业加快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县引进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二是国家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继续实施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政策,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为我县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推动“双转移”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我县加快融入珠三角,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最近,国务院批复广东作为国家海洋综合开发示范区之一,给广东海洋产业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也为具有临海优势的阳西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带来难得的机遇。

  从自身发展条件看,我县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资源优势明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便利,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为我县招商引资,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全县拥有海岸线126.6公里,具有建设20—30万吨泊位以上深水港的天然条件,发展临港大工业的优势非常突出,海洋产业前景广阔。全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滨海旅游、咸水温泉等设施已初具规模,为我县打造成滨海旅游强县提供有力保障。

  2、困难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由于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国内需求的有效扩大面临种种制约,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省内市内兄弟县发展势头迅猛,区域竞争愈加激烈,我县在人才、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将受到更加明显的挑战。

  从我县的现状看,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全县经济总量少,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工业发展水平偏低,集聚度不高,大型生产性项目较少,经济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农业大而不强,未能形成产业化,农海产品精深加工未能形成规模,农产品附加值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服务业仅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城市竞争力不够强。我县基础设施建设仍较滞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政府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和秩序有待改善,城市品位有待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三是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事业薄弱,人均收入和民生福利水平仍然不高,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比较缺乏,人才储备明显不足。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阳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围绕把阳西建设成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滨海工业强县的宏伟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兴县、园区带动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坚持以工业为主攻方向,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引擎,致力打造电力能源经济、园区经济、临港经济三大经济板块,大力实施海洋综合开发,努力打造休闲旅游强县。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将重点围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等方面提出我县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要紧跟市发展步伐,按照尽快赶上全省总体发展水平的要求,预期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172.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达39974元,五年年均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0:47.3:30.7,全县城镇化率达55%以上。

  ——社会发展指标。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研究提出收入、就业、文化、教育、社保等方面的指标。到2015年,力争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教育;预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6岁。

  ——资源环境指标。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研究提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指标和目标。到2015年,预期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

  四、发展任务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在发展规划、交通网络、产业体系、民生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互联对接,因地制宜、狠抓落实,把阳西的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重点抓好工业园区经济。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抓住国家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的政策机遇,积极引导、扶持五金刀剪、旅游帽袋、电梯配件、电子材料、塑料色母等传统行业加强技改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应用新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实现技术更新改造,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的档次和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园区工业。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十二五”时期必须抓好新圩产业园、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和港口新区的临港工业园区等三大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步伐,在完善首批开发1500亩基础上,做好二期开发工作,力促首批入园49个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加快引进一批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项目,促进园区关联产业聚集,力争园区在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推动临港新区开发。进一步完善临港新区的总体规划,抓紧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域调整,完善临港新区基础设施,争取阳西港码头建设、硅砂资源开发、油气贮备码头和30万吨级造船项目等几个重大项目落户建设。加快阳西(新圩)产业园开发建设。积极引进资金推进产业园区开发,加快土地报批和征用工作进程,引进更多的工业项目落户园区,力争把产业园打造成为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承接产业转移洼地。全力打造能源基地。加快推进广东华厦阳西电厂建设,积极发展热电联产。继续跟进广东大唐国际阳西核电、广控火电等能源项目,争取项目落户建设。加快建设华润风电项目,使其尽早产生效益。抓紧做好大唐阳西风电、阳西县蓝袍湾风电场等风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大力发展滨海工业。以丰头港为依托, 以船舶修造基地和溪头硅砂项目为龙头,积极引进大型企业集团和重大工业项目,带动临港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真正把临港新区建设成为带动阳西超常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进而带动全县滨海工业的发展。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全方位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引导建设区域和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及技术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扶持、发展和保护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培育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继续落实惠农政策,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给安全。推进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力争每年建设一批标准农田。着力调整农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荔枝、龙眼、西瓜、火龙果等优质水果以及北运椒、五彩薯、南药、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做优“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加快农业园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珠三角特色“菜篮子”基地、现代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农产品现代物流基地、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等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以儒洞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为龙头带动,加强建设多个现代农业园区,建成2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建成一批标准化生猪、肉鹅、蛋鸭等畜禽基地。大力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沙扒国家一级渔港建设,争取溪头、沙扒渔港申报国家中心渔港尽快获批,并做好河北渔港申报国家一级渔港的前期工作,推进渔区城镇化。以发展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海产品深加工、临海工业、滨海旅游业为重点,把我县建设成为现代化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生态良好的海洋经济强县。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动农业企业与农业科研资源合作开发,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发展协会和中介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认证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认真谋划和实施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山海泉湖(库)”一应俱全的优势,以打造沙扒镇为“全市滨海旅游强镇”为契机,突出抓好以月亮湾旅游度假景区、大垌山旅游风景区、东水山生态旅游景区等一批滨海旅游、温泉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山区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要按“规划先行、政府主导、重点带动、整体推进、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要求,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旅游经营管理,加快在建旅游项目建设,积极跟进落实已签协议的旅游项目,大力引资开发旅游资源,扎实推进阳西特色旅游业发展。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优先发展运输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和配送中心。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建立业态完备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引导居民住房消费观念从自建房向商品房转变,鼓励适度开发大型楼盘,推进住宅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鼓励房地产企业通过收购、参股等形式,促进行业企业升格提质,规范二手房市场、房屋租赁市场。

  (二)打造临海经济产业带 

  ——谋划建立海洋综合开发区。加强海湾岸线总体规划。按照《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规划》的要求,切实做好控制性规划和产业布局,培育打造临海经济增长极。

  ——加快滨海旅游开发建设。我县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沙滩岸段占海岸线长的40%,要充分发挥阳西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分片开发、突出特色”发展原则,以沙扒月亮湾为辐射源,大力发展滨海度假游、渔区风情游和游钓业等具有阳西特色的休闲旅游品牌。一是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加盟月亮湾旅游资源的开发,重新启动项目建设,建成大型的海滨度假区,打造我县滨海旅游业的龙头。以月亮湾旅游区为核心,开发包括参观对虾、贝类和鱼类养殖,鱼塭垂钓、人工鱼礁垂钓和潜水、渔家生活体验、海滩观光、渔港海鲜餐饮、土特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综合休闲渔业。二是规划建设程村湾红树林休闲渔业区。借助“程村蚝”的品牌,引进资金开发程村洋边海红树林项目,将丰头河口程村湾红树林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程村养蚝、品蚝相结合,打造集程村蚝养殖、红树林垂钓、渔家游乐、蚝村观光、程村蚝餐饮、土特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综合休闲渔业。三是规划建设河北大树岛休闲渔业区。引进有实力企业开发河北海滨与大树岛,建造海滨恒温泳场、综合运动体育公园、宾馆、酒店等,扩大开发包括参观对虾、贝类和鱼类养殖、鱼塭垂钓、人工鱼礁垂钓和潜水、渔家生活体验、海岛观光、渔港海鲜餐饮、土特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综合休闲渔业。

  ——加快阳西临港新区开发建设。充分发挥临海、临港优势,依托阳西深水港这一可建30万吨级泊位的天然深水良港,充分把握省建设粤港口群的政策机遇,加大宣传推介,引进资金建设丰头深水港口码头和完善临港新区的配套设施。同时,坚持以项目带动开发,力促已签约的硅砂深加工项目尽快动工建设,着力引进石油、化工、钢铁、船舶、机械制造及其他新兴装备制造业项目,争取更多投资额大、牵动能力强的项目落户临港新区,以此推进50平方公里的临港新区开发建设,把阳西深水港发展成为全县重要经济增长极。

  ——积极发展临港商贸物流业。要充分利用“阳江港”这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结合我县海港资源优势,采取同国内国际大型吞吐港、大型船务公司合作开发的办法,吸引一批有明显港口发展要求的企业前来置业、兴业,积极鼓励港口现有临港企业继续做强做大。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和综合性交通网络优势,大力发展运输、仓储、货物装卸、中转、配送、加工、代理等物流业务,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培育和扶持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构筑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发展特色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深化一门科学、致富一方群众”的原则,立足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挖掘国内外市场潜力,坚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加大培育区域性主导产品的力度,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养殖品种,形成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在巩固2000公顷程村蚝吊桩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3000公顷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9万平方米海水网箱养殖基地,1200公顷国家级绿色食品对虾养殖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建设一批无公害养殖基地、水产品出口原料基地,为消费者提供符合国内外质量安全标准的水产品。按照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水产品加工业质量和效益。重点扶持阳西顺欣渔业有限公司引进先进的金枪鱼加工技术,推动金枪鱼加工产品出口,提高创汇水平。深挖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潜力,重视低值海洋渔业资源和淡水渔业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优质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大力发展合成产品、海洋医药、功能保健产品、美容产品等。从强化国际质量安全认证入手,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水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总体素质,增强我县水产品的竞争力。

  (三)统筹城乡发展

  以建设宜居滨海工业强县为目标,推进“一心(县城)一带(325国道产业带)两区(南部沿海海洋产业区、北部特色农业区)”的区域发展规划。突出以电力能源、产业转移园和临港新区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中心镇的建设,积极引导小城镇加快发展步伐。

  ——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完善阳西县城总体规划、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和县工业园规划、阳西县新圩镇总体规划、阳西县深水港规划的修编。推进县、镇、中心村总体规划修编,做到全县城乡规划全覆盖。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建立健全规划公示机制、听证制度和效能监察制度,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实现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城迎宾大道主线、支线市政工程建设,把迎宾大道打造成为县城一道亮丽风景线。大力推进县城“一河两岸”工程建设,加快滨江北路、人民南路、大垌山路等市政道路建设,力促总投资2.4亿元的国道325线阳西县城新过境公路上马建设,进一步拓展县城发展空间,拉开城市建设框架。积极配合做好广东西部沿海铁路阳西段建设。抓紧启动阳西汽车总站新站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县城供水、排污设施,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加快御景湾、耀宝等一批档次高、配套设施完善的房地产项目开发,进一步扩大县城规模,提升县城品位和集聚辐射能力。加强市政建设投入,加快人民北路、宋康路、兴华路、广场路、向阳路、教育路、西湖路和国道325线阳西县城段等道路美化、绿化、亮化以及县城下水道维修、旧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和十四区市场改造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抓好西湖公园和东湖广场整治及美化亮化工程,规划大坎岭公园,进一步改善市民休闲活动场所。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突出抓好农村道路、公交化、饮水、危旧房改造、环境整治、信息畅通等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0%。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和发展。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示范、扶持、激励、奖补机制,重点推进宜居村镇、宜居村庄的试点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创造平安有序的社会环境。创新城乡发展土地管理机制,开展农村房屋产权及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及流转试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水平。

  ——有序引导人口向城镇转移。要配合制定和落实引导人口有序转移的政策措施,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以消除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体制性障碍为突破口,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制度和政策。借鉴试点地区经验,探索推广“积分制”等办法,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中小城镇、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把其发展成为吸纳农民工的重要载体,增强人口吸纳能力。

  (四)大力推动生态绿色发展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按照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我县的总体定位要求,将我县具体功能区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生态发展区、海洋综合发展区和禁止开发区。结合我县实际,在配套政策上对不同的功能区域,实施不同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保等配套政策以及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充分利用省建立生态激励型机制的机遇,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对我县生态发展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促进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功能定位,制定分区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环境评估与监测。科学划定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陂底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及日常管理工作,完善儒洞河、马潭河和茅垌水库等保护工作。加快建设阳西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阳西县沙扒镇污水处理厂、阳西县儒洞镇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完善阳西县城污水管网建设,到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80%。“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要严格控制在1.97万吨和0.45万吨范围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推广村镇收集转运,县集中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到2015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力争达到80%。加强规模化水产养殖场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深入推进“绿色阳西”建设,搞好与周边城市的对接,做好规划,办好试点,启动城镇绿道网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到2015年,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39.5%。建立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建设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加快红树林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近海海洋环境的监测,保护海洋生态。

  ——加强节能减排。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标准,强化奖惩措施;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鼓励建设城镇再生水利用系统,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按时完成阳西二中二期工程建设,不断完善阳西一中环境建设及设备设施,加大投入,大力办好阳西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调整布局,整合资源,着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要优先保证教育的需要,确保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民间资金兴办各级各类教育。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扶贫工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完成农村特困户的危房改造,加快完成泥砖危房改造任务。试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的政策衔接,做到应扶尽扶。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统筹好城乡各类群体劳动者的就业。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开展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试点,加快健全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险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加强城乡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发展残疾人事业。实施城乡安居工程,力争全县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廉租房保障或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大力推进旧村整治工作,统一规划建设公寓式住宅,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有人居住的农村泥砖房改造工作。

  ——全面加强文化建设。要以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和阳江建设文化名城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我县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十二五”期间,全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设施实现全部达标。重点抓好七贤书院、县艺术馆、县文化活动中心、净业寺碑林等文化项目建设,争取将县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成国家达标馆舍。实施国务院“2131”电影放映工程,达到每一行政村每月放电影一场的目标。注重加强对七贤书院、大洲古村落、塘口古堡、上洋文笔塔等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加强对“东水造纸”、“阳江山歌”、“咸水歌”等非物质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进一步打响我县历史文化品牌。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15年,争取实现“户户通”。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成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到2015年,实现社会卫生服务全覆盖,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做好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巩固和扩大碘缺乏病等地方病防治成果,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发展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积极开展创建“两无”活动,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和经常性工作,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加大人口计生事业经费投入。到2015年,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5‰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下,总人口控制在51.77万人以内。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对重大的人才决策进行研究部署,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同时,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激励机制、选拔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人才资本总量,为实现“富县强镇”战略打好人才基础。到2015年,人才总量目标要达到24557人;万人拥有人才数460人。其中:党政人才达到2325人;专技人才达到672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450人;农村各类实用型人才达到15062人。

  ——着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以建立健全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为抓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涉枪、涉爆、黑恶势力等各类刑事犯罪活动。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提高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抓好信访维稳工作,积极探索重点建设项目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评估机制,着重解决征地拆迁和退役军人、转产转业渔民、水库移民的就业、医保等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建设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装备,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六)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 

  ——构建现代化开放型综合交通体系。“十二五”期间,形成一个以县城为中心,连结各镇,辐射周边市、县,高速畅达的现代化公路骨架网络。依托丰头港及沿海航道,建设服务于阳西及整个粤西南地区国际国内旅游和商贸的对外贸易港口。重点抓好广东华厦阳西电厂二期自用煤码头项目、S278线织篢至丰头港一级公路项目、阳西县丰头港码头改造项目建设。构建公路客运枢纽系统和货运枢纽系统。加快推进阳西县运输枢纽管理分中心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县县城综合交通信息网络枢纽管理分中心,为提升我县的公路综合运输格局,统筹调试,加快人流、物流发展提供更快捷完善的服务。加快推进阳西城北汽车客运站项目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阳西公路旅客运输集散分流中心,年旅客运输量达649.7万人。加快推进阳西货运站项目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阳西公路货运集散分流中心,日发运量达5000吨。加快推进综合运输市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一个具有全方位交通信息管理功能和社会化信息服务功能,将公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交通信息中心,逐步实现管理方式的历史性跨越。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和供水保障体系。加强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一河两岸”改造工程、9条(白土、三山、儒洞、长坪、文笔岭、陇西、长芙、边海、渡头仔联围)万亩以上海堤加固建设、5宗(文笔岭、渡头仔、长坪、陇西、沙扒水闸)中型水闸重新建设、10宗(新湖、正坑、陂土、红朱山、三坑、黎坑、西门坑、猪碌坑、大岭、大水坑水库)水库除险加固、2宗(边海、塘口水陂)水陂工程加固和2宗(儒洞河、三甲河)小流域综合海堤工程,保障防洪安全。

  ——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电压等级的电网建设,完善优化电网结构,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电网抗灾能力和电力减灾能力,构筑“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节能环保”的阳西电网。将电网规划列入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预留变电站站址及居住小区开关站站址用地和输、配电线路走廊,确保电力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动信息化和工业、服务业相融合。大力推进“无线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推进企业、社会事业和农村信息化,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构建“电子政府、信息经济、网络社会、数字家园”,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实现与珠三角的信息化应用同步。

  (七)促进内外源经济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划引导,切实放宽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我县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政银企协调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出资组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扶持发展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创建自主品牌。利用好中博会等平台,促进民营企业参与国内外经贸合作。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配套产业链建设。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实施“回归工程”,鼓励海内外的阳西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研究制定新形势下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加强和改善服务,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探索实施产业和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和资源招商,重点加强临港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海洋资源、风力资源和农林业、南药等各种优势资源招商工作。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招商人员选拔、使用、培训、管理和激励机制。利用中博会、广交会、刀博会、风筝节以及知名媒体广泛宣传,使国内外客商认识阳西、了解阳西,到阳西投资置业。加强同世界500强企业、国内200强和省大企业的联系,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财税贡献大的项目和企业。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先导、以基地为依托、以行业为支撑、以园区为载体,提高我县五金刀剪、旅游帽袋、电子材料、塑料色母粒、电梯配件等支柱产业与主要出口商品的关联度,努力培植出口品牌。引导、组织相关企业广泛参与各类国际经贸交流、产品展示及交易活动,推进我县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完善外贸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重点出口商品反倾销分析预警机制,引导企业有效应对贸易纠纷。

  ——以融入珠三角为重点加强区域合作。不断解放思想,学习借鉴珠三角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主动融入珠三角、服务珠三角,接受珠三角辐射带动”的指导方针,谋划一批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争取纳入省或市的盘子。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促进珠三角产业向我县转移。继续抓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完善县、镇、乡三级培训网络,加强与企业的衔接,输送农村劳动力到珠三角和本地园区就业。

  (八)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创新审批方式,建立和推行并联审批制度。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功能,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建设服务型政府。大力完善跨部门的统一互联的电子政务平台,积极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和政务处理,建设智能化政府。推进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改革,争取更多下放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深化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县、镇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搭建新型投融资平台。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在阳西设立分支机构,创造条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加快国企改革步伐,推进县属困难国企撤并工作,扶持有潜质的县属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争取“十二五”期间全县农村信用社全部组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建立社会工作制度,加快社会工作发展。探索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深化公用事业单位改革。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化。加强司法公正、司法求助和法律援助。健全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完善严打整治、社会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构建“和谐阳西”。

本文网址:
  • 我会主办的第二期职业经理精英班启动
  • 阳江商界迎春慈善晚会昨晚举行
  • 我会热心企业家赴那味村开展慈善活动
  • 市企业家商会协办的阳江文化大讲堂开讲
  • 阳江企业家研讨电子商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