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料汇编 > 正文

阳江市工业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文章发布日期:2012-07-21 13:16:35     作者:yjsh6688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阳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促进阳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融入珠三角,推进粤西崛起实现区域振兴的攻坚时期。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广东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建设“珠三角现代产业核心区”与推进“珠三角产业一体化”的战略举措,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已成为广东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题,新的形势使阳江进一步发展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重大机遇。加快推进阳江以工业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阳江工业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态势,不仅是阳江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与广东先进地区发展差距融入珠三角,进而实现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必然要求,也是阳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率先探索广东欠发达地区发展之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突出问题,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依据《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2011-2015年)》以及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02015》,结合阳江工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编制《阳江市工业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一五”时期,在阳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阳江顺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大力发展内外源型经济,形成了制造业实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为主体、专业镇与产业园区为载体的较有特色的产业体系,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产业升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9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41.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8%。人均生产总值26758元,年均增长12.6%在广东东西北地区率先跨入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地市的行列。

  (一)现状与基础

  1、工业总量增长显著 

  “十一五”期间,阳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阳江工业产业的发展,统一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为主攻方向,做大产业规模,确定了阳江市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为阳江工业“十一五”期间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  

  “十一五”期间,阳江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增长显著,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从2005328亿元增至2010688.6亿元,年均递增 12.6%,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1%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外贸出口和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2、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阳江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二、三产业逐步提升的趋势。2005年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27.3:37.6:35.1,到2010年底三大产业的比例改善为22.144.133.8第二产业实现长足发展,工业产业引领阳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变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发展带动。

  阳江工业产业已形成五金刀剪、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水泥建材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四大优势产业实现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机电装备、电力能源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南药加工日渐壮大,工业呈现出适度重型化及高级化特征。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阳江现代物流与会展业的兴起,正日益成为阳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3、民营经济迅速崛起

  民营经济已成为阳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全市民营工业增加值145.4亿元,同比增长16.5%。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361.5亿元,同比增长23%2010年全市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350多项,新增投资额143.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1.8%,比上年同期增长47.1%近几年来,阳江众多民营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民营企业成为出口主力军,目前阳江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419家,其中民营进出口企业376家,占89.7%201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7.7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出口9.2亿美元,增长8.5%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1.9%,外贸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4、集群发展特色鲜明

  阳江在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工业产业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其中五金刀剪为省市共建产业升级示范区,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小刀中心、中国五金美容化妆工具中心、中国脚轮中心和中国脚手架中心相继落户阳江。目前阳江共有重点工业园区7个,其中4个是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分别为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东莞长安(阳春)产业转移工业园,另外3个分别是广东阳东经济开发区、江城区银岭科技产业园和临港工业园。省级专业镇 6个,其中5个是农业种植和养殖专业镇,1个是五金刀具专业镇。依托工业园和专业镇,形成了1个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阳江的刀剪产业集群是中国百佳产业集群之一,阳江是“中国刀剪之都”,该产业产值、出口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分别超过70%85%

  5、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截止2010年,阳江市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拥有产学研示范基地1个,引进高校驻阳江研究院所、办事处2所。2010年阳江市4个县级及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共有从业人员113人,经费收入884万元,经费支出685万元,科学经费支出235万元。近年来,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有所增加,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212件,增长10%,授权量1150件,增长23%,专利申请量保持粤西领先地位,参与制定并发布了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这些都创阳江建市以来的新高。总计现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中国名牌产品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54个。其中在五金刀剪行业中,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国家免检产品3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1个,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高新企业2家,广东省著名商标24件,广东省名牌产品26个,并有7家企业荣获中国刀剪知名品牌称号。

  阳江工业产业发展也存在着如下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中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过低,物流、会展、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服务支撑能力不强。二是制造业多数行业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大多数企业以低端的制造加工为主,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研发设计水平不高,多数产品的质量、品牌、技术含量和效益缺乏国际竞争力。三是缺少发挥杠杆作用的大项目。投资规模巨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和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很少,产业高级化后劲有待进一步强化。四是工业发展中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的压力日渐突出。阳江工业快速发展日渐受到电力供需矛盾的制约工业产业发展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大气和内河治理仍需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二)挑战与机遇

  1、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倒逼机制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全球经济发展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需求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给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以高消耗为基础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引发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能源、技术、气候、环境等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新焦点。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做出跨越危机的先导性战略安排,把新能源、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信息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视为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科技产业革命已经开始,国际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科技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以新能源与环保节能、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新一代主导产业,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和国际竞争的基础。

  这些变化,必将对阳江工业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广东西翼阳江工业产业主体的传统产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先进制造业发展步履蹒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工业产业层次明显不高,发展速度明显偏慢,工业总量明显偏低。在这种背景下,阳江工业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阳江要全面介入全球价值链环节并实现地位提升,就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实现工业产业发展从外延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变,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产业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阳江优势制造业的创造力和产业竞争优势,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同时还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争取占有一席之地有所作为,这对于阳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对阳江提出的新挑战

  加快阳江工业产业发展,既是推动阳江经济走向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阳江与周边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加快广东西翼地区发展,促进粤西崛起,实现区域振兴的战略措施。“十一五”时期新的沿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面实施,必将导致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多极化的形成,加剧区域之间的竞争。200812月,国家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珠三角区域产业一体化,珠三角都市圈同城化进程以及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发展。20095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北部湾经济区规划纲要》,提出争夺我国大西南出海大通道的战略高位,重点以广西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为基地发展现代制造业,大力推进面向东盟的经济合作。

  阳江的地理位置使南北两个经济区并没有给阳江留下充足的区位优势回旋空间,与湛江、茂名较强的重化工业实力,可以直接利用两个经济区的经济辐射相比,粤西沿海各地市中阳江面临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危险较为突出:一是“被边缘化”危险,即阳江的资源与市场无法直接融入珠三角与北部湾经济区,都处于两个经济区辐射末端,从而处于产业边缘、资本边缘、市场边缘;二是“被稀释化”风险,在珠三角与北部湾经济区“极化”效应不断放大的过程中,从外围圈层吸走的产业与资本将会大于从核心圈层外溢出的产业与资本;三是“被低端化”风险,即阳江与南北两个经济区无法在同一平台上形成城市共等级、产业共轭性、市场共协调的“高对称”伙伴关系,而可能成为它们低端资源配置的外围区域。面对这种发展态势,阳江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否则,就又继续落后于其他地区甚至深化“被边缘化”的危险。

  3、“双转移”战略对阳江的发展机遇

  从总体上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其产业发展特征就是高速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依赖比较优势外向带动和低成本资源要素外延开发相结合的发展路子。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成就了珠三角三十年的辉煌,另一方面又使珠三角正在走入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广东省委、省政府20085月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的意见,以珠三角“腾笼换鸟”,产业向东西两翼、北部山区转移,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主要手段,具有明显的政府推动特征,“双转移”成为广东发展转型的新引擎。

  目前的区域形势使阳江很难实现单独发展,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竞争是区域经济的竞争而不是单单个别市的竞争,阳江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唯有主动融入珠三角,珠三角产业向阳江转移对于振兴阳江经济发展,实现珠三角资金、管理、信息、品牌与阳江的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优势互补及对接,解决阳江投资动力不足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这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阳江经济发展游离于南北两个经济区之外越来越边缘化的现状,为阳江融入珠三角进入全球经济大循环提供了难得的政策环境。阳江各级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要用“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打破行政区划划分,创新思路促进阳江与珠三角的经济资源整合,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珠三角产业升级发展的洪流中,在与珠三角发展对接的过程中确定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定位。

  4、落实《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20102015)》的机遇

  2009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粤西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后发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速度,努力把粤西地区建设成为广东重化工业基地、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地和海洋经济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参与环北部湾地区、大西南地区以及东盟合作发展的门户和桥头堡,成为支撑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城镇群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明确阳江发展定位为我省新能源基地、重要产业承接地和现代滨海旅游目的地。20105月颁布《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0——2015)》,在规划中阳江要建设粤西水泥熟料基地(水泥熟料年产能达到3600万吨),打造建材产业集聚区,提出粤西重点产业带要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广东重化工业基地、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打造广东“双转移”示范基地和环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

  阳江工业产业的发展要将省委、省政府发展临港工业与阳江主动融入珠三角、参与北部湾发展的战略决策结合起来,在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与湛江茂名产业发展定位之间去寻找自己的突破口,确定阳江在粤西区域发展中的位置。这就要求阳江要面向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立足于阳江的区位与特征,考虑阳江现在和未来可能的产业基础,上启珠三角为中心的临港工业群,下启湛江、茂名临港工业群,科学形成产业、产品分工,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利用市场与政府两个手段主动进行产业配套。在这个过程中阳江要打破地区封锁,行政划分,尽力扩大自身的经济腹地,积极开拓云浮、桂东地区乃至湘中南成为自身的产业发展腹地,进而强化阳江自身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创造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增强创新能力,促进阳江经济实现快速跨越式发展,同时完成实现“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港市协调”,就有可能在粤西崛起过程中形成一个区域性的通江达海特色鲜明的粤西海运中心,在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实现阳江社会经济全面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面向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融入珠三角、参与北部湾、辐射大西南,全面落实《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打造珠三角地区对接粤西及大西南地区的交通与经济枢纽中心。以引进大项目改善增量,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存量,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质量为方针,改造提升五金刀剪、建材、食品加工为核心的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机电与汽车配件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新光源、新能源、生物制药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会展业为中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尽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临港工业产业体系,把阳江打造成为全省“双转移”示范基地、沿海临港工业基地、中国刀剪产业基地,实现阳江发展历史性跨越。

  (二)基本原则

  推进阳江工业产业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同时,在建设中还要坚持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内外源经济协调、集聚发展、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原则。

  1、坚持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谋划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发展方式转型,推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有序退出,推动产业整体结构优化。

  2、坚持创新驱动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强核心技术的突破、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以及技术标准的制定,以技术创新带动品牌创新,着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3、坚持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

  紧紧抓住珠三角产业“双转移”的机遇,提高利用内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创新招商机制,实现招商选资招才引技,引领外源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注重提升内生发展能力,持续改进内源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鼓励内源型企业自主创新构建起国际竞争优势,提高内源型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内外源协调发展。

  4、坚持集聚发展

  发挥龙头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大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转移园区以及各工业园区建设力度,着力于筛选、整合、运作省内外优势资源,科学确定各自的产业布局、重点领域和主导产业,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内生优势,促进产业优势的进一步增值,构建产业链高、中、低端有机统一的现代产业集群。

  5、坚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

  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经济,以制造业低碳化为切入口,从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体制节能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业产业发展模式。

  (三)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并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两翼齐飞”、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产业体系。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产业发展转入自主化、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的轨道,实现阳江工业产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产品技术结构明显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明显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明显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明显优化、人口结构明显优化,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明显下降,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成为珠三角与粤西、环北部湾经济区经济联系的枢纽中心工业城市。

  ——工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重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达到30%,工业产业内部比例关系进一步优化。

  ——企业组织结构明显优化。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培育产值超50亿元工业企业2--4家,产值超10亿企业20家,壮大一批具有较好发展前景与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

  ——集群化发展特征突出。争取到2015年阳江挂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光源、新能源、海洋产业与南药现代化4个基地,建设若干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省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达到2%,专利授权量超过250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在总授权量中的比例达到15%以上。形成5个中国名牌产品,5件中国驰名商标,100件广东省著名商标。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幸福阳江、宜居创业滨海新城建设成效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左右、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左右,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排放减少量达到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要求。

  三、工业产业优化及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阳江要紧紧围绕珠三角与粤西、环北部湾经济区经济联系枢纽沿海中心城市的定位,大力解放思想,调整完善工作思路,全力加快发展,以发展临海型、资源型、特色型工业为重点,以推动产业链的延伸、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高端企业为手段,按照“高端带动、适度重化、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整体推进”的方针,稳定提升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机电、石化工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光源、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现代物流业、会展、科技服务等服务支撑,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适度重型化,努力实现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城市产业综合服务能力双突破。

  (一)稳定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主线,大力推进阳江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升级转型,加快形成健全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提高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水平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推进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化。

  1、五金刀剪产业

  加快五金刀剪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掌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形成从不锈钢带钢冶炼、刀剪产品制造、刀剪机械制造、模具加工到原材料制造、配件加工、物流配送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抢抓机遇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打造全国最大的陶瓷刀剪生产基地,积极抢占国际国内市场,推进阳江五金刀剪产业转型升级。

  (1)突出重点,完成转变

  加大新兴陶瓷刀剪产品制造技术的研发投入,推进制造设备的引进与更新改造,改良优化陶瓷刀压制、锻造工艺流程,提高产品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提高制造工艺的成品率进一步降低成本,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扩大陶瓷刀生产规模。提升刀剪产业的产品设计开发能力,重点攻克刀剪材料、金属热处理工艺、刀剪磨削工艺、模具设计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引入先进的人机工程设计、现代工业设计技术,提高刀剪产品使用性能,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设计开发新产品,延伸产品线,调整产品结构,挖掘潜在消费,扩大市场需求,增加产品附加价值,实现由低价值五金刀剪产品制造中心向高端五金刀剪产品制造中心转变,完成五金刀剪产业的成本性质的世界制造中心向技术性质的世界制造中心转变。

  2)加强地区品牌与企业品牌建设

  继续彰显阳江刀剪区域品牌国际知名度,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地区品牌树立与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阳江五金刀剪行业协会在维护地区品牌中的管理与监督职能,积极参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订和修改,创造条件把五金刀剪“阳江标准”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扩大阳江刀剪区域品牌的全国影响力,进一步使阳江刀剪的地区品牌知名度走向世界。阳江五金刀剪企业要增强品牌意识,从创新做起,以陶瓷刀剪等重点产品的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品牌建设,共创品牌,力争实现“产业基地、名牌荟萃”的新局面。

  3)推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完善产业服务平台

  加快以国家刀剪及日用金属工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为重点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阳江乃至全国刀剪及日用金属工具产品生产企业提供服务。由阳江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钢铁研究所共同组建阳江五金刀剪产品研究开发中心与中国五金刀剪产业信息中心,借助高校、科研院机构的科研力量,有针对性地对阳江五金刀剪产品的原材料、加工工艺及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和打造国内外五金刀剪行业信息传递交换枢纽平台。建设五金刀剪产业园,打造广东省最大的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专业化集群化的五金刀剪生产基地。

  2、食品加工业

  以发展地方特色食品为核心,以食品质量保证检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带动,扩张阳江地方特色产品市场优势,做强海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食品加工产业链条,积极开发概念特色功能食品,推进阳江食品加工业抢占市场制高点。

  1)发展地方特色食品

  充分发挥阳江特色食品加工的优势,推进地方的就是世界的理念,加强生产工艺攻关,大力推进豆豉、豉油王、炒米饼、砂仁、冻干脱水黑豆、黄皮、玉米、仁面等地方特色食品的传统工艺规模化生产,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马水桔、双肩玉荷包荔枝、上洋西瓜、龙眼、火龙果、网纹瓜等效益好、市场适销水果品种的精深加工,推进地方特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

  2)做强产品深加工业

  做强产品深加工业,抓好传统产冷冻品、动物蛋白饲料、干制品、鱼糜制品、水产调味品等系列,40多个品种技术含量提升,培育蚝豉、蚝油、鱼肝油、鱼翅等特色海产加工品树立品牌。大力开拓旅游食品、风味食品、休闲食品等方面产品深加工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加工企业到阳江投资产品加工项目,鼓励现有产品深加工企业增效扩产,把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成阳江重要支柱产业,成为拉动阳江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

  围绕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等方面策划一批重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力争更多的关键项目、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财政扶持。重点培育阳江万事达海洋食品有限公司、阳江市谊林海达速冻水产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引导其开发旅游水产食品、休闲食品,实行多元化经营,打造成为华南著名的水产品深加工基地。

  加强品牌建设,特别是水产品精深加工的集群品牌,完善品牌成长环境。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产品标准制订,争取掌握标准制订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完善和延长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包括苗种孵化、养殖、饲料加工、水产品精深加工、冷冻仓储、保鲜运输、水产品贸易市场等配套设施,加快产业上下游整体推进,促进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导产业整体优化升级。

  3)强化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严格执行食品质量安全监控计划,加强对“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单位的执法检查,提高政府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教育,不定期举办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培训班和专题讲座,提高从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和业务能力,增强从业人员维护产品质量安全的自觉性。积极指导企业增资扩产,改造生产线,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进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食品安全国际认证。

  4)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丰富产品线内容。重点指导广东东喜之郎集团有限公司增资扩产,并借助其品牌优势,开发保健产品、饮料和糖果等系列食品,指导喜吉粮油(阳江)有限公司利用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扩大生产规模,并开发系列食用油产品,国家级食用油生产基地。

  3、纺织服装产业

  以行业技术成熟为优势,以扩大内需市场为手段,抓住珠三角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契机,内引外联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纺织服装企业品牌建设,抓住机遇实现产品转型,推进阳江纺织服装产业走向产业链高端,实现内向与外向均衡发展。

  1)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转变阳江纺织服装企业以贴牌代工发展为主的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阳江纺织服装从纯加工的OEM模式向较高附加值的ODM模式转变。扶持企业打造阳江服装品牌形成品牌优势,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服装品牌的合作,强化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依托阳江作为全省西裤生产基地的加工技术优势,延长产业链,针对市场服装潮流促进产品转型,扩展产品种类,大力发展西裤、牛仔裤、衬衫、帽袋、羽绒服、运动服装、手袋、皮鞋等分产业,实现阳江纺织服装产业从加工制造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2)着力扩大内销市场

  紧密结合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决策,积极开发国内13亿人口服装内需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发展空间,深入推进“广货全国行”,借助“广东商贸城”、“广东商品直销中心”等内销平台,组织具有较强实力的阳江纺织服装企业到省内外拓展国内销售渠道,扩大内销市场,增强阳江纺织服装企业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实现产业内向与外向均衡发展,增强阳江纺织服装产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产业发展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协调性。促进专业市场建设,以专业市场带动行业发展。

  (3)大力扶持阳江服装鞋帽产业园区的建设

  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大好时机,积极面向佛山、东莞、中山等珠三角纺织服装重镇招商引资,推进珠三角产业转移进程,以外来增量调整阳江纺织服装产业存量,丰富产品种类。大力扶持阳江高新区“广东服装鞋帽西部(阳江)产业转移基地”建设,建设纺织服装专业产业园区,重点培育一批服装鞋帽品牌,扶植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企业,搭建好研发设计、品牌推广、学习培训、展览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扶持引导阳江纺织服装企业形成集群,并向“中国服装鞋帽产业基地”的目标努力。进一步发挥阳江市服装鞋帽行业商会的作用,引导行业由分散走向合作。

  4、水泥建材产业

  以建设粤西水泥熟料生产基地、阳西建材产业园核心,发挥阳江水泥原料资源优势与港口优势,坚持“发展和淘汰”并重齐抓,围绕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与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促进资源利用程度不断提高。以阳江水泥建材产业绿色生产为目标,严格项目核准,加大节能技改力度,广泛推广应用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努力降低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推进节能减排,实现阳江水泥建材产业的绿色发展。

  1)推进重点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与重组

  以海螺水泥生产基地、华润水泥300万吨水泥粉磨站和4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投资项目为龙头,坚持“发展和淘汰”并重齐抓,通过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提高阳江水泥生产集中度,加快阳江水泥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与重组,推进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在未来23年内逐步淘汰传统的立窑水泥生产工艺,推进阳江水泥工业实现集约化经营,2012年使采用先进生产工艺的水泥比重提高到95%充分发挥阳江硅砂资源优势,内引外联集聚知名企业,迅速提升阳江玻璃工业发展层次,以艺术装饰玻璃为突破口推进阳江玻璃制品的高附加值化。

  2)淘汰落后产能,强化项目核准

  政府部门在核准水泥玻璃建设项目(含熟料厂、水泥厂、粉磨站、玻璃生产线时,要依据国家和省的规定,强化准入条件。重点扶持建设大型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新建粉磨站规模必须100万吨/年以上(磨机直径3),现有立窑改建粉磨站规模不少于60万吨/年(原有磨机直径2.6,新增磨机直径3.0),配置占水泥粉磨能力70%以上的散装水泥设施和设备,并且项目完工同时必须监督拆除企业立窑等落后生产能力的装备。

  3)加大节能技改,推进节能减排

  加大节能技改力度,广泛推广应用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新型干法工艺、高效节能粉磨技术、余热发电等),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努力降低水泥建材产业的能源资源消耗;鼓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消化吸纳城市垃圾以及其他废弃物;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合作,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技术开发投入,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开展水泥生产原料、玻璃生产原料、配方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与应用等的研究;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实现水泥建材行业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

  重点扶持广东春谭水泥制造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技术改造项目。按照等量置换原则,引导阳江市立窑水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

  (二)加快发展以临港工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

  加快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临港工业,依托可建深水泊位的阳江港,切实抓好阳江港区、各类工业园区、电子口岸、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机电等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临港产业,把环海陵湾地区打造成为阳江重要经济增长极、形成阳江临港工业带核心区。

  1、石化工业

  充分结合省打造沿海石化产业带契机,以丰富的阳江港口资源为依托,积极接受广州、珠海、茂名等石化基地和广州等机械装备基地的产业辐射,创新招商思路,创造条件引进若干个石化及其中下游产品加工和机械装备配套等项目,

  1)区域协调,合理分工

  重化工业化是工业发展进程中从轻纺工业阶段到高加工工业阶段的必经阶段,是机电工业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阳江不具备走主攻重化工业化发展模式,但非常适宜走石化“产业后市”之路。从区域产业竞争看,广州、惠州、珠海、茂名已积极推进重化产业集群发展。阳江地处全省东西两大重化产业集群必经腹地,地理条件非常优越,阳江发展石化工业应实现区域协调,形成与周边城市优势互补、合理分工。

  2)针对产业链后端推进招商引资与企业培育

  做好中下游产品发展规划,以市场为依托,积极运用催化技术、分离新技术和表面活性剂开发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乙烯中下游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使阳江石化工业从产业发展起点就能向高附加值、低污染、专用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培育,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小的石化中下游化工项目,并向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制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延伸。

  3)打造阳江石化产业基地

  做好阳江高新区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前期工作,加强与茂名石化产业的对接,推进茂名石化阳西工业区建设,加快石化区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五个一体化”(即基础公用辅助设施、产品项目、物流传输、环境保护、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基本规则,建设阳江临港重化工业基地,争取尽快在集约发展石化产业方面实现突破,形成规模化、集聚化发展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和产业竞争力。

  2、机电工业

  加强与国内外机械装备厂商、汽车制造厂商、电梯制造厂商的合作,推进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化瓶颈,积极融入汽车与电梯的全球价值链与核心厂商的供应商网络。扩大产品线,针对摩托车、农用机械以及农用车核心零部件,开展有针对性地市场开发,打造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生产配套基地。

  1)做大龙头企业产值规模

  以阳江市新力工业有限公司、阳江市宝马利空调设备有限公司、阳西电梯配件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企业,支持它们进一步扩大与终端厂商的合作,利用阳江宝马利汽车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和阳春轴承股份公司的产业基础,扩大与广州本田、现代汽车等企业合作,开拓与欧系、美系汽车厂商分包网络,利用阳西电梯配件有限公司的技术力量,融入OTIS电梯制造商的供应商网络,打造阳江配套品牌声誉,进入更多众多终端厂商配套网络,迅速扩大龙头企业产值规模。

  2)加强攻关,开发多种产品

  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全面提高阳江机电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前着力发展阳江汽车零配件、水泵、轴承等机电装备制造产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紧密结合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积极向邻近的江门摩托车集群、广西玉柴集团、柳州汽车集群等提供对摩托车零配件、农用机械零配件、农用车零配件等领域的配套,开发汽车轴承、拖拉机轴承、农用车轴承、不锈钢冲压焊接离心泵等新产品,扩张自身的配套领域突破汽车、电梯领域限制,打造粤西及环北部湾地区机电装备集群。

  3、电力工业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坚持电网与电源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促进发展。完善现有电厂基础设施配套,增强发电能力。加强电源建设,优化发展火电,适度发展天然气电,合理配置抽水蓄能电站等调峰电源,加快小火电退役,继续有序推进小水电的开发利用。按照“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方针建设现代化电网,积极推进电力配套产业的发展,促进阳江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电力供应能力显著提高,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

  1)优化火电,推进天然气电建设

  加大力度实施对阳江现役燃煤机组的脱硫改造工程,严格执行新上燃煤燃油机组全部配套同步建设脱硫装置的规定,脱硫率必须达到90%以上;继续做好火电厂除尘、废水排放以及噪音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电厂脱硝工程建设。适度发展气电。建设LNG等清洁能源电厂,电力就近消化,提高系统运行安全,减少电网建设投资。

  2开发并推广应用节能技术。

  率先在火电厂开发并推广示范应用节能技术,重点开发先进燃烧技术、变频调速控制技术、无功补偿技术、电效管理技术、高压和低压智能节电技术、低损耗配变技术、节能变压器、节能风机、余热/余压/余能/余气回收利用等技术,推广热电冷联产技术,开发液化天然气冷量回收和利用技术。

  3)积极推进电力配套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和传导机制,大力发展电力装备制造业,通过走引进、消化、吸收的道路,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电力装备制造企业到阳江投资设厂,争取部分设备制造实现本地化、自主化。培育和扶持常规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设备和产品。着力培育和扶持与电源、电网建设配套的设计、研发、培训、咨询与服务等行业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电力服务产业体系。

  (三)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阳江的区位与自然优势,抓住国家、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建设广东能源基地的契机,力争在生物制药、新能源等领域培育和发展一批新兴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向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1、新能源

  充分发挥阳江核能、风能、海岸线较长的特点,以电站建设示范带动为切入点,当前加快发展核电、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适当时机推进太阳能光伏电站、浪能电站、生活垃圾焚烧电站的建设,打造门类齐全、内涵丰富的全国新能源应用示范区,以应用终端拉动,吸引国内外新能源设备制造厂商、系统集成厂商来阳江投资或开办分支机构,采取措施强化本地企业的配套能力,融入新能源产业链,推进阳江新能源产业链的成熟与完善,把阳江建设成为新能源电站全套解决方案输出地,广东新能源设备生产基地。

  1)制定阳江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根据阳江现有新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发展情况与区域特征,阳江新能源以电站建设起步,终端拉动成为其明显发展特征。要立足基础科学编制《阳江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晰阳江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方向、技术路线、发展布局与实施步骤,围绕核能、风能、太阳能等不同领域,分别研究制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或意见,并按照“成熟一个,出台一个”的原则,由市政府统筹发展实施。

  2)筹建阳江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

  充分发挥阳江核电站、国电集团投资建设的海陵岛风电场、与华润集团合作开发的阳西龙高山风电场、大唐国际投资建设的阳西白沙湾风电场项目、华能集团投资建设的阳东风电场项目、华电集团投资建设的江城风电场项目、中广核集团投资开发的阳春风电场项目、中航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阳西蓝袍湾风电场项目等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补齐太阳能光伏、浪能利用项目,结合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的大环境推进封闭式新能源电站建设,实现上网新能源电站与封闭式新能源电站共同发展,建设阳江国家新能源应用科普基地、新能源应用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现有园区筹建阳江新能源(核电)工业园、阳江新能源(风电)工业园与阳东光伏产业园。

  3大力开展新能源产业链填空式招商

  加快引进新能源电站系统集成项目,借助现有项目建设国家新能源(阳江)研究院、国际科技合作等研发平台,率先在上网新能源电站与封闭式新能源电站系统集成方面形成自身的优势,把阳江率先建设成为新能源电站全套解决方案输出地。支持新能源设备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以核电设备、风能设备、新型贮能设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生产设备为主体的新能源设备产业,努力建设多晶硅光伏产业基地和光伏电站输出基地,抓住产业高端。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本地企业的配套能力,引导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输变电装备零配件等电力工程装备配套产品,发展一批新能源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2、生物医药与海洋新兴产业

  以推进阳江南药生产加工现代化为龙头,以海洋生物(工程)为重点,壮大阳江中医药生产规模,提高中医药产量、质量和销售水平,健全中药产业体系,引进外来资金和技术推进阳江海洋生物工程科技攻关与产业化进程,争取迅速实现突破,逐步建立以海洋科技为特色的产业链,使海洋产业成为阳江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1)南药现代化

  把南药生产加工作为发展阳江区域特色经济、推进阳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大突破口,充分利用阳江的地理环境,发展南药生产,发掘中药名优品种,招商引资,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联合,扶持开发砂仁、益智、凉粉草、穿心莲、板蓝根、藿香等南药的生产栽培技术和GAP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南药深加工及贮存技术、南药生物活性提取技术、南药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技术,通过资源整合来建设以南药为原料的药品、保健品研发平台,加强产业化建设,开发出一批技术含量高的名优产品,增强阳江中药行业的竞争能力,提升阳江中药的研发能力。

  2)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实现海洋生物(工程)突破

  阳江是海洋大市,但海洋生物工程产业发展滞后,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海洋产品深加工方面基本上属于空白。“十二五”期间,阳江要把推进海洋生物(工程)产业发展作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谋划海洋生物(工程)发展思路,大力面向国内国外大中小生物技术公司、科研机构招商引资,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发掘和筛选,吸引优秀科技成果在阳江转化,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落实国家推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进高层次人才到阳江创办海洋生物(工程)企业,开发一批新型海洋生物制品,争取“十二五”末期将阳江建设成为华南地区知名的海洋生物工程基地。

  3)推进海洋育种与养殖技术产业化

  充分发挥海陵湾被确定为广东省十大重点海域之一,全省海域综合开发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加快阳江海洋育种及养殖技术的产业化进程,阳江市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海洋育种与养殖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等重要领域和项目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扩大阳江企业和广东海洋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吸收转化他们的先进实用技术成果。推广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模式和标准化池塘养殖模式,建成一批节约型、生态型健康水产养殖基地,建设一批特色渔业镇、专业村,打造中国渔都、中国蚝乡、广东水产种苗之乡。

  4)培育海洋装备制造业

  以特种船舶、游艇制造为切入点,积极引进游艇配套产品和零部件企业,首先向生产分段、模块及配套产品的专业厂方向发展,尽快实现船舶控制与自动化、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等船舶关键配套设备、中高档游艇的装饰件以及水上运动器材生产的规模化,逐步实现整艇特种船舶和整艇游艇制造。狠抓定向招商引资,充分发挥阳江海陵湾与港口区位优势,整合现有岸线,面向国字头、央字头如中船重工、中集集团、中远集团及国际著名船企、远洋船队招商,打造紧密的战略合作联盟关系,争取把阳江建设成为它们在南中国海的转运基地、供应基地与修造基地,成为远洋船只进出南中国海的世界级修造船基地。

  3、新型节能和绿色建材

  立足阳江拥有丰富优质硅砂资源与能源优势,充分发挥阳江海运临港优势,把握节能减排背景下建筑节能在国家政策强力推行和需求替换升级中的机遇,以建筑节能玻璃为主攻方向,抢占的高端产品优势,以LOWE镀膜玻璃以及LOWE中空玻璃等节能玻璃制造为突破口,推进从节能玻璃产品研发到生产、加工、销售、售后玻璃深加工产业链条形成,打造阳江新型节能建材制造基地。

  1)坚持高端发展的导向

  严格控制普通玻璃发展速度与规模,大力扶持建筑用玻璃幕墙、外门窗玻璃LOWE镀膜玻璃以及LOWE中空节能玻璃的制造与生产,进一步形成透明、乳白、灰色、蓝色、绿色、碧玉色等多种夹胶节能玻璃的规模化生产能力,遵循先国内市场,再国外市场的顺序,以高附加值建筑玻璃产品市场的扩大引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品牌建设的提高,打造自主品牌进而带动玻璃深加工行业中最先进的玻璃技术研究、深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检验设备等的一体化发展,打造中国玻璃行业发展的巨型航母。

  2)推进产品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节能认证

  我国幕墙门窗所用的节能玻璃正经历着从普通白玻璃发展至较深颜色的吸热玻璃,再到镀膜玻璃;从中空玻璃再到Low-E玻璃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建筑用玻璃产品的节能认证是企业扩大市场,获得政府采购资格的前提。要积极帮助企业完善节能玻璃产品检测平台建设,帮助企业不断完善生产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的节能认证,以此为基础扩张国内市场。

  3)推进玻璃制造生产环节的绿色制造

  在工业能耗中,玻璃行业的能耗仍显巨大。要实施玻璃生产的节能降耗,积极开发节能低碳工艺,强化技术改造支持,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设备,达到先进技术创新成果与现有技术的融合、嫁接以及创新成果的规模化实现,在玻璃生产过程中不断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清洁生产。

  4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

  发挥有色金属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以铜镍为主体的金属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实现回收和再生资源的利用,重视抓好有色金属开采及其加工,兴办有色金属工业园,运用科学工艺选好矿、炼好矿,提高有色金属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四)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突破

  推进阳江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完善服务功能,打造立足阳江,服务环北部湾,辐射粤西、云浮、桂东南、湘西南等广大区域,建设面向西南的物流配送基地、区域工业会展中心,打造我国大西南重要出海口,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均衡发展的产业格局。

  1、现代物流业

  以区域特色工业为中心,形成与周边湛江、江门、茂名、珠三角港口城市的差异化与合理分工,建立起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综合竞竞争力强的具有阳江独特优势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构建服务环北部湾、环珠三角,辐射粤西、云浮、桂东南、湘西南的国内重要物流基地。

  1)尽快形成融入珠三角、沟通大西南的交通网络体系

  要按照融入珠三角、沟通大西南的交通要求,进一步加快公路、港口、航道、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阳云高速公路阳江段工程建设,打通直接联接汕昆高速、京珠高速、桂东南、湘西南的高速公路通道,尽快形成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主骨架,二、三级路连接加密的直达阳江的干线公路网格局。加快阳江港大吨位深水泊位建设,增加港口吞吐能力和航道通航能力,规划新增加港口吞吐能力1500万吨,科学实现集装箱码头、通用码头功能与区位协调。全力推动沿海高速铁路建设,争取尽早建成江门至阳江、广州至阳江和港、珠、澳至阳江的城市高速轨道交通网络等,加强阳阳铁路与三茂铁路以及大西南地区铁路网的营运合作,争取构建直达阳江的客运、货运铁路网络。

  2)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核心打造一级国际化专业市场

  以阳江五金刀剪、纺织服装、区域特色食品与海产品加工等区域特色产业为基础,充分发挥其地域性、民族性与区域性特点,结合国家扩大内需与积极开拓东南亚、非洲市场的战略决策,整合云浮、桂东南、环北部湾地区、湘西南等区域特色产业,面向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打造与粤西、桂东南、环北部湾地区若干个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配套的一级国际化的专业市场,构建具有信息功能、主题会展功能、物流配送功能、加工包装功能、综合服务功能的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以国际化的专业市场带动阳江电子口岸、物联网、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振兴,以专业化市场带动阳江工业、物流业与现代服务业实现联动发展,激发出各方面的主动性与创造活力,把阳江建成为整个粤西地区、环北部湾地区、桂东南、湘西南区域特色产业的集散地与进出口基地。

  3)建设物流基地

  充分发挥阳江港国际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的优势,加强与珠三角及港澳地区港口群的合作互补,打造现代化物流基地。推进以阳江保税物流中心、烟草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为支撑的阳江港物流区建设,争取在阳江港布点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和大型煤炭中转基地,在阳江设立面向大西南、环北部湾的煤气、油品分销基地,积极协调政府各部门间关系,创新机制加快国际进出口贸易通关,把阳江建设成为区域特色产业进出口枢纽。建设市保税物流中心与物流基地,依托阳江各以区域特色产业为核心的专业市场,建设连接阳江火车站、阳江各码头、汽车站,构筑通往大西南、环北部湾、珠三角各地、海外的海陆区域性现代化物流中心。

  2、会展业

  以南海开渔节、旅游文化节和国际刀剪博览会、风筝比赛等重大活动和“南海1号”有关文化项目建设为龙头,促进文化与经济互相融合,做大做强文化经济,进一步提高现有会展的国际知名度,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区域性专业会展,成长出一批在行业与地区有较大影响的专业会展品牌,推进阳江会展经济向纵深发展。

  1)力争成为环北部湾、粤西区域特色产业国际展示的窗口

  结合粤西、桂东南、湘西南区域特色产业特性,积极开展能体现出区域特色的专业性交易会和展(博)览会,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方针,吸引和鼓励这些区域的县域经济企业来阳江参加各种交易会和展(博)览会,组织开展好以国际采购为主题的特色商品展览会,力争主要商品市场和特色经济区域的块状经济成为国际采购商的生产基地和供货基地,通过阳江走向世界,逐渐形成阳江专业性、区域特色性品牌,进而推动阳江会展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全面发展。

  2)创新机制,提高会展水平

  利用一年“两次广交会”的推动作用,融入珠三角会展经济带,形成既与珠三角现有会展内涵的合理分工,又与珠三角各市会展的联动,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入手,平衡好政府主导与民营主导、政府扶持办展模式,加大会展经济连动发展效应,形成包括设计搭建、展馆服务、展品运输、展会咨询,以及其他延伸服务,例如广告印刷、酒店餐饮、娱乐旅游为一体的“第三产业消费链”和相关产业簇群。

  四、产业空间布局

  坚持以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前提,统筹全市产业布局,以优化总体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为导向,立足基础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理分工的发展要求,构筑产业集聚化和一体化布局格局。推进与珠三角和北部湾经济区合作,融入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面向全国增强辐射力,面向世界加快国际化。根据阳江工业产业空间布局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结合阳春、阳东、阳西、江城区和海陵实验区区域产业发展阶段特征,规划建设“一个示范区、南北两个产业带、五基地两产业区”的产业布局。

  一个示范区。逐步把海陵岛-阳东沿海打造成最具经济活力、市场竞争力、产业辐射力的以新能源与海洋产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核心区。着重发展陆上风电示范实验电站、海上风电示范实验电站、太阳能光伏示范试验电站、浪能示范试验电站、海洋生物技术、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建设上网与封闭新能源电站系统集成研发中心,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强化其在新能源应用示范、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和高端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

  两个产业带。南部临港工业产业带,以阳江港为核心,沿海陵湾海岸沿线阳西南部园区—阳江港—阳东南部园区的环海陵临港工业带;北部特色产业带以阳春为龙头的,阳西北部工业区—阳春—阳东北部工业区工程的特色产业带。

  环海陵临港工业带。依托可建深水泊位的阳江港,通过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强化梯度集聚,大力发展石油化工、机电、绿色建材、电器制造等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临港产业,在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园港口片区附近规划5平方公里土地建设重化产业区,积极承接国内外石化下游产业转移,推进阳江港化工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精细化工、绿色节能玻璃等产业。将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努力将阳江高新区港口片区打造成有色金属环保循环经济区。加快推进阳东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核电装备、风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太阳能光伏以及机械产业。在阳西建设海产品深加工工业区,重点发展海产品深加工的生产,形成以阳东—阳江港—阳西环海陵湾沿线的临港工业带。

  特色产业带。建设阳西—阳春—阳东—江城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五金刀剪、特色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水泥建材、南药等传统特色产业。

  阳春市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石灰石、粘土、春砂仁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水泥产业,南药加工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依托华润(阳春)水泥有限公司、海螺水泥等著名大型企业,打造广东粤西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建设阳春南药工业区,重点发展中草药、南药加工行业;作为阳江不锈钢产业基地,进一步提高高品质不锈钢钢材的生产,建设阳江五金刀剪用特种钢材供应基地。阳东、阳西要以五金刀剪产业为龙头,整合江城五金刀剪产业,进一步提升其集聚度,形成合力推进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五金刀剪生产基地的发展,加快建设五金刀剪研发中心,积极推进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电工业等产业升级与壮大,积极承接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江城区要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加强规划引导,将城区制造业向银铃工业园区集中,强化主城区现代服务业主体功能的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以五金刀剪、区域特色食品、纺织服装等为代表的区域特色专业市场展览为中心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完善中央商务区、中央生活区和行政文化区的功能设施,逐渐发展成为桂东南、湘西南区域特色产业、机械产业进军粤西、走向世界的进出口展销中心与物流中心。

  五基地两产业区。重点建设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园,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园,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产业转移园,东莞长安(阳春)产业转移园以及阳江高新区、

  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园。福冈片区主导产业定位为:日用电器、机械制造、半导体照明、海产品深加工行业。港口片区主导产业定位为:食品医药产业。银岭片区主导产业定位为:金属制品、服装加工行业。

  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园。主导产业定位:金属制品、电子电器行业。

  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产业转移园。主导产业定位为:金属制品、木材家具、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行业。

  东莞长安(阳春)产业转移园。主导产业定位为:木材家具、机电、制药行业。

  阳江高新区。规划5平方公里土地建设重化产业区,重点吸引精细化工、核电装备、绿色节能建材企业落户。

  阳江电子信息产业区。在江城埠场环保工业园附近规划2平方公里土地建设阳江电子产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路板及软件制造行业。

  阳西建材产业区。在阳西县境内符合环境保护条件的地域规划2平方公里土地建设阳西建材产业区,重点发展建材产业。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内国外复杂的局势,党中央高瞻远瞩做出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决策,随着《珠三角改革规划发展纲要》的颁布实施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双转移”与“双提升”战略的不断深化,近两年广东各地掀起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竞赛与热潮,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广东各地竞争的焦点。

  从阳江的发展定位和发展阶段看,在“十二五”以及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仍将是拉动阳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阳江的立市和强市之本,新的形势使阳江工业产业发展面临两方面的艰巨任务,一方面它要求阳江现有工业要在扬弃旧有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迅速提升自身的发展存量,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加速阳江的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它要求阳江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上争得一席之地,以提升阳江产业发展的辐射与带动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阳江工业发展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阳江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切实提高稳定工业、服务工业的意识和能力。要改变过去重引进轻提升的观念,加强对工业的规划引导、改造提升和跟踪服务,进一步发挥阳江龙头园区、产业转移园区的优势,发挥出临港工业的潜力,通过“以优汰劣”对产业、项目、资源要素等进行优化升级,在巩固和提升现有支柱产业,确保传统产业特色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建材、石化、汽车、药品、电力能源等行业的发展,培育新能源、海洋产业实现跨越,形成一批新的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增强工业产业基础实力与发展后劲,提高阳江工业的总体水平,打造阳江成为工业结构合理化、技术现代化、产品市场国际化的工业强市,为把阳江建设成为“依托珠三角、联动粤西、辐射大西南、衔接泛北部湾”三次产业协调的新兴工业化城市提供强大的产业发展支撑。

  (二)推进投资促进工程

  要把促进工业投资作为推动阳江工业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继续加大工业引进和投入力度,进一步强化投资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要把招商引资与阳江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各项专项产业规划相结合,与推进产业技术进步的目标相结合,以增量投资提高发展速度,以存量投资提升发展后劲,推进阳江工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招商引资是阳江发展工业需要坚持的长期战略,要把引进大项目作为扩大经济增量,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基础。阳江要抢抓珠三角产业转移与国际国内新兴产业领域重新布局的发展机遇,加强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政府、外资企业协会和专业招商机构合作,转变招商观念,创新招商机制。实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主动招商与以商引商相结合、自行招商与委托招商相结合、传统招商与网络招商相结合,构筑政府、协会和企业多元一体化招商网络,内引外联,坚持内外源经济并重、引进内外资并举,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针对石化后加工、机电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以新能源、生物制药、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吸引世界著名企业以及国内央企、民营500强企业,使阳江成为这些企业挺进粤西的前哨,桂东南、湘西南面向世界的临港基地与桥头堡,以大企业、大项目为带动,推动广东产业发展的突破与跨越。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对产业技术进步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一批产业技术进步重大专项,优先支持五金刀剪、水泥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一批技术改造与创新重点项目和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突破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产品、资产和资本运作,推动阳江企业间的资产重组,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增资扩产,支持存量工业就地升级。加快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平台为支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引导民营资本投向工业,拓宽民营工业领域,扩大民营工业总量与规模,加强民营工业与外源工业的分工协作,促进内外源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市场开拓工程

  加快市场培育,努力创造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广货全国行”,借助“广东商贸城”、“广东商品直销中心”等内销平台,帮助阳江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消费类产业拓展国内市场,鼓励企业积极拓展东南亚、非洲、中东等国际市场。以市场范围的不断拓展,引领阳江企业品牌、标准建设的不断完善,带动阳江优势产业区域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加强区域协作,推动阳江成为桂东南、湘西南产业进出口的中转站与枢纽,以此带动配套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以市场终端拉动,做大阳江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南药生产等产业规模,进一步突出其特色优势。丰富五金刀剪产品种类,明晰阳江刀剪区域品牌的生产工艺、市场认知等方面的标准内涵,推动地方检测、评估标准成为国家标准,扩张阳江五金刀剪区域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国内国外营销渠道,更加重视东南亚、南亚、中东地区以及非洲市场开拓,形成阳江优势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互相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五金刀剪市场规模的国内国外扩张;打造阳江美食、阳江海产、阳江服装、阳江南药的国内知名度,依据重点品种科学谋划,赋予其产品与文化内涵,形成新的产品认知,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政府质量安全监管,积极引导企业获得国际、国内相关质量认证,加强与国内百货、连锁企业的合作,推动特色产业产品走向全国。以阳江五金刀剪商贸城、中国刀具城为基础,积极整合粤西、桂东南、湘西南腹地相关特色产业成为其交易与市场展示的窗口,科学规划,进一步把阳江打造成为涵盖五金刀剪、特色食品、海产、中药、服装等多个大区域性特色产业的专业批发市场与产品展示中心,逐步构建起面向全球的产品交易平台,以此来带动包括阳江现代物流业、会展业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打通云浮、桂东南、湘西南产业进出口的绿色通道,创新机制加快通关,在除钢铁、石化产业以外逐步形成自身的产业通关优势,推进阳江成为大区域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中转站与枢纽,以阳江出口港口市场的开发带动相关配套产业与港口服务业的兴起。

  (四)建设广东(阳江)示范产业园区

  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按照“统筹规划、形成规模、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对全市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明确各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每个园区突出12个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在园区间的优化布局,形成以园区为载体、骨干企业为依托、重大项目为支撑,完善配套产业链,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推进阳江产业集约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把阳江高新区、银岭科技产业园办成粤西示范性产业园区,以两园为载体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突出产业导向重点在新能源、海洋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石化、机电等先进制造领域有意识的吸引粤西乃至环北部湾产业创新要素的集中,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以省示范性转移园区广州(阳江)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建设为引领,全面加快中山火炬(阳西)、佛山禅城(阳东万象)、东莞长安(阳春)等三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把阳江打造成为广东产业转移(阳江)示范基地。创新园区土地开发模式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对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充分发挥阳江交通港口条件优越、土地和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电力资源充裕、劳动力资源充足以及既有的特色产业优势,探索建立推动工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工作督查机制,切实落实各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全面提高行政机关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制定与落实工业龙头企业保用电、办事优先、资金奖励等政策,严格实行“一站式”服务,加快项目落地、建设、投产,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举全市之力,创造一切条件,争取省的大型产业转移园落户阳江。以各产业园区为重点区域,政府引导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支撑体系建设,率先完善园区产业发展环境,鼓励园区龙头骨干企业在工业区内设立专业产业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集中、产品集聚,形成产业链和产业共生组合,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增强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推动阳江优势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五)建设全国新能源示范基地

  发挥阳江海岸线长、海岛多、风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政府引导,风电装备提供商、电网公司、金融机构、社会投资机构等共同参与,在阳江建设涵盖核电、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太阳能光伏、浪能和生活垃圾焚烧多种发电形式并存的新能源电站,打造国家级新能源电站建设示范中心,以新能源电站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产业链条向系统集成、设备制造上游延伸,形成新能源电站应用示范与设备制造、零配件配套于一体的全国新能源产业基地。

  坚持新能源电站发展与新能源设备制造相结合的战略导向,按照终端应用带动前端制造的思路,发挥阳江已有的核电站优势,联合国电集团、华润集团、大唐国际等电力集团的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项目,摸索在阳江海陵岛旅游区、政府机关、海岛以及村为单位的社区建设自发自用封闭式新能源电站,结合国家金太阳工程推进光屋顶太阳能光伏电站、小型风电站建设的方式,适时推进利用浪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项目,以新能源电站示范应用为突破口,整合国内外各方资源建设阳江新能源产业研究院,以此为契机结合海陵岛规划布局建设新能源发电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以阳江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为牵引,适时推进阳江核电工业园、风电工业园以及光伏工业园等新能源专业性园区建设,率先引进新能源电站系统集成项目,鼓励新能源电站建设方将设计团队搬到阳江,风电领域重点攻克数字化风电发电场高度控制技术和并网控制系统,太阳能光伏领域重点突破并网发电关键技术,积累封闭式风电站、太阳能光伏电站、浪能电站系统集成经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满足新能源规模化发展要求,把阳江打造成全国新能源电站建设全套解决方案输出地,以产业链整合设计后端拉动与吸引前端新能源设备制造厂商与配套厂商投资,积极拓展本地厂家在风电用齿轮箱、轴承、叶片、偏航系统、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配套开发,通过资质认证扩大在电气、轻工设备等领域的供货,逐渐形成从新能源电站建设示范、科普旅游、集成设计再到设备与零配件制造基本配套、协调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结构,最终打造成全国新能源应用与制造基地。

  (六)建设阳江临港工业基地

  临港工业是港口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是阳江工业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支撑。抓住广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海陵湾被列为全省十大重点海域的机遇,合理与湛江港、茂名港以及珠三角各港口形成分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器制造等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临港工业,把环海陵湾地区打造成为阳江重要经济增长极、全省新兴临港工业基地,推进阳江工业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

  加快建设阳江高新区、阳东、阳西三大临海工业基地,依托可建深水泊位的阳江港,切实抓好阳江港区、各类工业园区、电子口岸、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临港工业平台。积极接受茂名、珠海等石化基地和广州等机械装备基地的产业辐射,走石化“产业后市”之路,以石化储运和石化深加工为主,重点发展石油制品、石化制品等行业,以进口原料深加工项目为重点,发展CI化工,建设一批三大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品及皮革材料等具有高附加值的项目,形成多条产业链,建设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临海石化工业。扩大向桂东南、湘西南等重点地区招商引资领域,充分发挥阳江拥有良好的海岸线、港口、铁路、国道资源以及毗邻珠三角的独特区位优势,创造条件引进广西柳州、玉林等重工业基地著名制造企业的加工和机械装备配套等项目,积极引进汽车、皮卡、农用车、摩托车、农业机械、发动机制造等项目,把阳江打造成为桂东南、湘西南装备制造企业开发广东市场的桥头堡以及走向世界的出口制造基地。加快阳江电子口岸建设,推进物联网在进出口通关的应用,结合“数字广东”推进阳江港广东“物联网”应用示范中心建设。加快航运企业的结构调整,依托阳江港引进并培养国际化的企业海运集团;调整运力结构,加快船型标准化工作,发展新型的集装箱运输船舶,推进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打通阳江通往内陆的铁路、公路绿色通道,形成海陆完善的临港交通网络。

  (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行动计划

  进一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把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阳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围绕阳江主要支柱产业,加快建立面向支柱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建设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公益性技术研发及科技服务能力的创新平台,集中资源建设和完善一批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和检验检测及认证服务机构,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重点支持五金刀剪、服装机电、水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南药深加工等行业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建设,提升重点产业的技术水平,抓紧阳江五金刀剪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完善,大力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技术中心承担省市产业结构调整专项,提高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在产业技术进步中的核心作用。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根据阳江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抓住省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契机,引导部属高校与阳江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转变,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建设省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重点城市。重点组建阳江五金刀剪产学研创新联盟、海洋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与新能源产学研联盟等,联合开展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支柱产业升级。建立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和产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设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提升工程和产学研示范企业创建。

  (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制高点,是阳江优化增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抓手,国家和省作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部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黄金阶段。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以强烈的责任和紧迫的态度,积极谋划,力争主动。

  已经初步明确,近期要重点发展南药现代化、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玻璃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筹备召开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会议,通过会议的召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研究部署,营造工作氛围,推进工作深入开展。加快出台阳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制定实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专项行动,大力支持阳江新兴产业在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自主创新等方面。通过政策支持和推动作用,促进阳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出台专项规划。市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要加强与省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会同市发改、科技、财政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尽快完善出台阳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尽快制定五大产业的专项规划以及相应的行动计划,尽快研究制定扶持政策,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九)产业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

  资源节约、节能降耗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又是实现经济与资源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的重要举措。充分考虑阳江“五地一城”的发展定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宜居阳江。

  继续深入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行动计划,高度重视生态屏障的保护和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软约束硬约束转变,努力构建江、海、山组团式林业生态圈。做好主体功能区划分,设立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加强漠阳江、那龙河等饮用水源、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提高产业环保准入门槛,积极发展新型环保产业。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构建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和环境综合信息体系,加强节能技术服务与节能监管。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内深挖工业产业节能降耗潜力,有效应对日益加剧的能源资源硬约束。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监测评价体系建设机制建设,突出抓好考核机制建设,落实各级政府约束性责任,实行节能减排责任追究制和问责制,全面落实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抓好激励机制建设,强化与节能减排量挂钩的节能奖励机制,探索建立节能市场投资机制。实施“工业产业节能减排”专项,以先进环保技术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在水泥、五金、火电以及未来的石化工业等行业对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广示范一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新装备,将节能降耗的压力转化成为培育环保节能产业的动力,扶持发展一批节能产品、技术和企业。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工作,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和污染减排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强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全社会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的多次再生利用,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实现单位工业产值能耗持续性降低。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工业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1、成立阳江工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加强阳江工业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阳江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发改局、国土局、规划、环保等多个部门参加的阳江工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阳江工业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空间布局、产业政策制定实施、重大项目策划引进、用地指标落实、产业发展基金使用等环节的统筹和协调,加强对全市工业产业发展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确保有关政策和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协调解决工业产业遇到的问题,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相关政策。

  2、明确各区县和职能部门工作要求

  统一全市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提升服务于工业产业发展的素质与能力,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把促进阳江工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作为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推进阳江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坚持加大财政投入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坚持市场前景广阔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取向,推进阳江工业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各区县参照市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根据市工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的方案,结合各区县的产业状况和实际条件,制定本区县推进工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措施报市政府审定实施,落实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工作落实。各部门结合市工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职能,制定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

  3、完善干部考核体系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工业产业发展的领导班子评价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根据阳江工业产业发展的要求,增加创建品牌、开拓内销、科技创新、集约用地、节能减排等指标,更加注重人均和地均指标,建立更注重经济质量和经济结构效益的考核指标体系。坚持分类考核,结合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将全市各县区分别设定有所侧重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标准,充分体现不同区域发展的要求。

  (二)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思想上的大开放促进阳江工业产业大发展

  1、面向世界融入全球产业大循环

  阳江工业产业发展应树立全球竞争观念,要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扩大开发,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促使阳江工业产业全球开放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推进阳江工业产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阳江各级政府部门要创造条件以全球视野促进国际国内先进创新资源与地方创新资源的高效对接转化和综合集成,充分发挥阳江发展工业产业的后发优势和地缘优势,加强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促进阳江工业产业发展的区域化、国际化,构筑全球化的工业产业配套网络与产业协力体系,创造阳江工业产业能够高起点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与基础,内外并举推进阳江工业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2、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扩大外需与扩大内需相结合

  阳江工业产业发展要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战略,面对国际市场需求积极开拓产业的国际市场,继续保持并适当加大产业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强化出口信贷对工业产业企业产品出口的支持。落实科技兴贸规划,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拓展东南亚、东亚、中东和非洲新兴市场创造条件,支持阳江工业产业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拓展与国外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市场先机扩大阳江工业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为阳江外向型经济优势的形成与巩固提供支撑。同时阳江工业产业也要加大开拓国内市场力度,结合广东省扩大内需战略挖掘国内市场潜力,重点面向粤西、环北部湾及大西南的区域市场,积极开拓自身的经济发展腹地,充分发挥内需市场对阳江工业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以特色产业五金刀剪、食品加工、海产品、纺织服装等为切入构筑起阳江在大区域产业展示定位的特色,以差异化临港工业推进阳江工业发展的适度重工业化,以独特的新能源基地与大规模化的节能建材基地建设促进阳江工业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形成阳江工业产业发展内需外需协调发展、互补相长的新格局。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1、整合各级部门产业资源,部门联动、市县联动、省市联动

  整合阳江发改局、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以及各县(区)的产业发展资源,市已设立的各类用于扶持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产学研专项资金、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向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倾斜。整合阳江各县(区)、阳江高新区、各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区县和行业作用,市镇联动、省市联动推动工业产业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通过“整合资金、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建立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扶持政策的协同效力,增强财政资金对阳江工业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2、加快形成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工业产业发展投入体系

  建立保证工业产业发展财政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保证每年阳江政府财政投入增长与阳江工业产业增长速度相适应。改革阳江推进工业产业发展财政资金使用办法,加强产业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各项财政政策性资金的统筹使用,加强工业产业财政性科技和产业发展资金的绩效管理。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在无偿资助、无息委托借款、科技贷款贴息、国家计划项目配套、技术标准研制资助、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组建经费、重点实验室组建经费、孵化器资助等投放形式基础上,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增加引导性投资、再担保、公共技术平台资助等形式,发挥财政性工业产业投入资金的杠杆作用,放宽市场准入,改善投资服务,激活民间投资工业产业的需求,带动、引导和放大社会产业投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幅度增加全社会对工业产业的投入。

  3、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

  支持阳江有优势的企业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国家、省有关研究机构和重点院校争取更多国家、省重大科技工程布局阳江,近期重点在新能源、海洋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突破,率先把阳江建设成为全国新能源与海洋科技产业化基地,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针对五金刀剪、食品加工、临港工业等关键产品领域进行突破,要遵循“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根据阳江工业产业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成熟情况,统筹落实专项经费,创新重大专项项目组织模式,体现开放性和统一性,实现政府目标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统一,通过创新工业产业投入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个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组织模式从政府引导型向市场拉动型转变,推动工业产业发展重大专项项目选择和实施形式发展成为省、市、县、区集成联动的行动,形成一批战略产品,不断提升阳江工业产业竞争力。

  (四)加强新兴产业领域的人才引进与培养

  1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

  贯彻落实人才优先、服务发展,内培外引、以用为本,高端引进、统筹推进的指导方针,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促进产业发展集聚化为方向,以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重点,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优先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专业优化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队伍。引导企业采取聘请技术顾问、委托研究、合作研究及提供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面向市外、省外、国外引进阳江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引进具有现代意识、系统知识、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创新人才使用观念。实行重点招聘,优先引进。支持阳江工业产业领域企业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

  2、完善人才激励制度

  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手段,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标准,制定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指标,根据不同领域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建立符合不同类型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考核机制。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阳江企业探索对人才的股份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采用以技术、专利、管理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等形式,使引进的创新人才能直接参与收益分配,激励其创新积极性。

  3、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

  充分发挥阳江产业基地在用工企业和培养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整合利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以市技工学校、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龙头,以各县(市、区)劳动就业技术训练中心为基础,以中心镇分教点为网点,构建覆盖全市的三级技能培训网络。采取与培训机构合作、在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委托培训、送教上门、送教下乡和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灵活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为入住阳江的企业提供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员工的引进渠道。加强与劳务输出地政府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工人的培养、认证、输送和社保机制,为阳江工业产业企业提供技术工人的培养和输送服务。

  (五)推进自主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

  1、切实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要切实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围绕阳江工业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积极吸纳国内外的新知识、新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争取取得突破。阳江要积极鼓励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重点选择有行业特色、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省、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究机构。阳江政府要把建设企业研究开发机构作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措施来抓,鼓励企业逐步加大科研投入,促进企业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促进企业产学研结合,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与生产过程中工艺、装备、测试、标准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研队伍。

  2、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联盟

  开展产学研合作,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与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集结国内外人才、技术力度,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互相依存的紧密关系,推进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在阳江开发和转让,形成一批以科技为先导,产权联结为纽带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科技开发集团,从根本上提高阳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的配对信息服务,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吸引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来阳江地区考察、联络、洽谈合作,建立官产学研战略联盟关系,积极探索,寻找可行的合作方式和合适的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服务体系,组织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活动,营造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氛围。

  3、支持企业开展各类研发、重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

  落实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阳江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以企业研究开发机构为依托,积极帮助、引导企业争取国家、省、市科技与产业发展专项计划,充分整合政府资源,努力提高企业承接各类科技计划、产业发展计划的能力,争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获得更多的资助,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与环境。对列入国家和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技术改造项目并获得国家或省财政拨款支付的,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

  (六)进一步优化改善工业企业发展成长环境

  1、统筹整合土地资源

  合理利用和集约用地,确保土地发挥最大效益。推行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的产业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土地资源,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加快修编阳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城规、土规和产业规划的衔接工作。研究并制定关于优质产业项目的评价体系和办法,在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出台保障优质项目用地的有效机制,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建立优质项目落户建设的绿色通道。妥善解决企业用地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整合和提升旧工业区功能,对各个园区合理论证一个合适的容积率与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严格控制土地转换使用性质,划出标准线,没有达到标准的园区企业鼓励其向外延转移或进行土地置换,引进的项目根据其投资总量进行供地。支持各县(区)加快处置闲置土地,依法依规统筹村级未利用而可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依托阳江较长的海岸线,以阳江港为中心加快推进滩涂改造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临港工业发展土地空间,从更大范围内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与企业的经常性沟通,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政策宣传,为加快阳江工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府服务环境。建立重大项目专人负责制,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产业项目,由市四套班子领导分别挂钩联系,明确要求和进度,抓好跟踪和落实。建立项目推进的动态管理制度,市工业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日常协调,加强对优质产业项目的引进、落实、跟踪和督办工作,重点协调解决导致优质产业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的各种难题,确保优质产业项目投资建设的顺利推进。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坚决清理不合理收费,适当减免地方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本文网址:
  • 我会主办的第二期职业经理精英班启动
  • 阳江商界迎春慈善晚会昨晚举行
  • 我会热心企业家赴那味村开展慈善活动
  • 市企业家商会协办的阳江文化大讲堂开讲
  • 阳江企业家研讨电子商务发展